潘琦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乡村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具备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与制度手段。而在实际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不应将目光更多的聚焦在硬性的制度监管上,需能够适当的注入文化基因。使更多参与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人士,能够形成自主能动性与人文情怀,从而展现出更显著的工作成效与美好愿景的实现。相关人员需在意识形态上做出积极改变,能够真正认识到乡土建筑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尤其,需全面研究与探索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的空间形态,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能切实展现乡土建筑的利用价值。相关人员基于文化基因视角对乡村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应对文化基因内涵建立正确的认识。且对新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信息链等进行全面了解,而后,有目标、有方向、有计划性的制定保护与利用乡土建筑的具体策略。
从某种角度来说,乡土建筑的开发会有意识、无意识的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地区风貌。基于极具特色的区域资源优势与文化特征,会建设出不同形式的乡土建筑。在乡土建筑诞生的时刻,就已注定其蕴藏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基因。其在潜移默化的演进下,令乡土建筑的设计更能满足当地民众的需求。即无论是乡土建筑的空间分布、室内装饰风格、互动模式等,都基于特色的文化基因而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由此,使得乡土建筑基于文化基因的注入,令建筑形式的稳定性获得长期的保持。
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相关人员应树立明确的工作原则。即严格遵守“真实性”“文化性”原则,制定与落实具体的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措施。所谓的真实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乡土建筑的群体记忆上。即在利用乡土建筑的过程中,需完整的呈现其所具备的历史记忆。无论是乡土建筑上 的形态,还是独特的符号等,都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相关单位应能对乡土建筑的历史信息进行科学保护,且在利用其满足实际的需求的过程中,确保不破坏主体原样。同时,保护乡土建筑的真实性,还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即在利用乡土建筑进行旅游开发、创新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应能挖掘其物体背后所隐藏的历史故事。并以此为亮点设计推广与宣传计划,最大化发挥乡土建筑的商业价值。而通过展现乡土建筑的人文精神,令其展现巨大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此时,基于文化基因视角对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更大商业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局限在制度上的强制性层面。这样,更利于长期、长久的正确保护与利用乡土建筑。不仅可完好的体现乡土建筑的商业性,还可基于文化基因的展示,赋予其更高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应逐渐丰富乡土建筑的历史信息。确保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具备更明确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不仅局限在物性的完好保存与发展,还需确保文化基因进行长久的延续。人们需认识到乡土建筑中的文化基因只有越来越适应时空变化,才可确保其不断的传承与延续下去。因此,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真实性”原则。
从文化生态理论学说进行研究,文化与客观物体具有高度的连接性,其不是孤立、静态的进行发展与传承。文化形态的变化,会受到社会风貌、政治、新思潮的影响。如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令人们对外界环境形成更丰富的认识。且在乡土建筑的设计方面,也会无形当中受到西方、欧洲等国家的影响。中国大量欧式风格建筑的兴起与流行,就可明显的看出文化所展现出的新形态。而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的制定,相关人员应以人文情怀为导向,逐渐形成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工作模式。由此,真正能够从文化基因视角,对乡土建筑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合理的应用。例如,在具体利用乡土建筑的过程中,应能够保证展现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翻新。不仅体现乡土建筑的人文特征,还能基于时尚化、现代化的建筑装饰与设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具有文化背景的建筑。如以江南民居为例,在对蕴藏历史文化的乡土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需对其聚族而居的生活习俗、注重宗法的地区文化特征等给予高度的尊重。同时,需对其展现出的“白墙黛瓦”具有独特魅力的水乡风情进行巧妙的利于。给予其所拥有的独特文化基因,令其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住宿项目。这样,不仅可逐渐建立有效的保护乡土建筑措施,还能利用其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基于不同的人文精神与社会风貌,吸引其他地域的人进行参观与旅游。
总之,基于文化基因视角所形成的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不仅要做到长期完整的保留其建筑主体原样,还能完整的向人们展现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由此,令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既可展现显著的文化价值,还可逐渐突显商业价值。与此同时,相关人员需对本区域内的乡土建筑特征、文化基因等进行动态化的了解与关注。确保所制定的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具有更明显的社会适应性,不仅突显其历史文化属性,还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良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