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竹市文化馆,四川 绵竹 618200)
绵竹陶版年画的存在,是它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改变绵竹年画的视觉形式,从平面走向立体,凝聚了人们的智慧,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传承、传播绵竹年画文化。
绵竹陶版年画作为民间祈福的载体,充满了喜庆,蕴涵着古老独特的艺术风格,形式变化多样,内容广泛,各类武将门神、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光景色等应有尽有。绵竹陶版年画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愿望。很多陶版年画作品在反映社会变革或人们衣食住行等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了时代风尚、社会习俗。它的艺术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教养、民俗生活基础之上的,真实地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事件、生活情趣。绵竹陶版年画进一步发展绵竹传统年画,将手绘年画发展成手工制作,从载体上发生了变化,选择了最普遍的陶土,他是最直接大众化的,真正的土艺术,让创造者、制作者、欣赏者和使用者均有所受益,并产生共鸣。
绵竹陶版年画是绵竹年画与陶土文化派生出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将绵竹手绘年画发展到手工制作,运用最原始的材料,演绎着土的各种变化和可能,成为更加本土、本色、朴实、传神、厚重的纯手工陶版作品,题材寓意丰富、吉祥,令人大有爱不释手的感觉。绵竹陶版年画在继承和借鉴古传承陶质作品艺术基础上,让年画这门古老的版刻民间传统艺术上不分年龄、地域、文化成为了现实。让制作者通过自己的双手再现每个作者的生命状态和思想意识。这其中不乏有学生意识、青年意识、成人意识、工匠意识、艺术家意识以及社会的其他人员各种意识等。他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代表着民间的真实思想。因此,陶版年画本质上属于民间艺术,陶版年画的作者既是他的制造者,又是他的传播者和享用者。
绵竹陶版年画的文化姻缘,主要表现在现代人的思想与古代艺术的撞击,对陶版年画的艺术风格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早期的陶版年画是绵竹年画与陶器的结合,只是借用陶器的外壁再现绵竹年画内容的一种形式。现在陶版年画不仅在陶器上再现绵竹年画,派生出了多种陶制年画作品,更是将现代人的生活记录其中,造型也已发展成为人们需要的生活用品,大大的拓宽了发展空间,提高了年画的普及与提高。
绵竹陶版年画以陶土为载体再现绵竹年画,它的功用就像绵竹年画一样,反映着时代气息,表现和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已广泛运用到墙砖、酒瓶、挂饰、台历、摆件、陶艺、雕塑等方面,而创作内容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有益的民间故事,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它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陶版年画虽然改变了它的载体,它的文化功用并未减少,而是对原有的功用进行了提升和发展。它的显性功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更能体现的是它对现代人的隐形功用,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空间,包含着不可限量的思想文化能量,默默地传承着中国古今文明。对后人的环境教育是隐性的,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靠长期熏陶开展的,其教育效果远远超过了硬性灌输的书本教育,以永恒存活的观念得到人们无意识的心理认同,所以他是对人类开展人文教育的艺术课堂,他作为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产生新的文化能量,它的影响将更持久、更广泛。
绵竹陶版年画发展势头良好。其技艺传承还是以“师徒传承”“父子相传”的方式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技艺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受到了诸多限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班的加入等因素使绵竹陶版年画的传承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为绵竹陶版年画的多样性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陶版年画作品的需求面向大众,艺术品位差异较大,绵竹陶版年画的艺术形式也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绵竹陶版年画也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城镇旅游业的兴起以及网络销售平台的推广加速了其繁荣发展,前景可观。尤其是旅游业的兴起,城镇游客增多,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断开发,扩大了传统年画手工艺的市场,也繁荣了年画的市场。为了迎合市场,陶版年画开展了陶版年画进校园,绵竹陶版年画培训班,绵竹陶版年画体验中心,绵竹陶版年画商品交流中心,绵竹陶版制作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学习、赏析和体验的机会,为绵竹年画的传承提供了保障。绵竹陶版年画产品的开发,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多种可能,如在当地旅游纪念品,风景区都有陶版年画的产品和体验地等,这些陶版年画以人物或故事无处不在的影响游人,传承着中国文化。
绵竹陶版年画一直以创新发展为宗旨,题材内容和审美紧扣时代,引领发展。多年来,绵竹陶版年画是响应了党的号召,不断的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走向未来,增强了文化自信。从绵竹陶版纪念品到绵竹陶版文化墙、陶版建筑、陶版生活用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这些作品反映人民生活,运用于人民的生活,映照了人民梦想,得到人们的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民间文化发展繁荣,树立了文化自信。题材上关注现实问题,表现现实生活;制作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社会主义文化,在丰富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让人们共享成果,用作品立自信。这些创作的作品包含对传统、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反映社会现实,贴近人民生活,保证了文化自信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