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林平
甘肃省财政学校,甘肃 兰州 730050
在当前的幼教工作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幼儿自信心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要结合影响自信心的相关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自信心。
心理研究表明,幼儿在成长中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区别于其它年龄段,幼儿内心对于许多事物存在很强的敏感性,如果幼儿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心理会发生变化,继而在情绪及行为上会有所表现。所以针对幼儿自信的培养要保证方法合理。不仅要保证方法符合幼儿的心理,还要考虑到不能对幼儿造成负面影响,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信心。针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变化,幼儿的行为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理变化。采用相应的培养方法后,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眼神、动作、表情等,从这些变化发现幼儿的心理变化,然后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注重沟通方式,语气要平缓,要有耐心,有真诚的态度,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另外,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不能采用强制性的措施。比如,一些幼儿对于台上表演会存在恐惧表现,如果幼儿教师采取强制措施,反而会引起幼儿的抵触、逆反甚至退缩心理,严重时会造心理阴影,因此培养和提高幼儿自信心,一定要依据幼儿的心理变化及表现逐步实施适合幼儿的措施。
针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要把握好时机。幼儿时期不仅身体在快速成长,心理也会同步发展很大的变化。在幼儿的成长中,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要考虑到时间的选择。幼儿对于自信心难以理解具体的含义,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要结合具体事。比如在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大胆的完成,幼儿游戏中可以提升自信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情况,结合幼儿的性格采取有针对性地培养方式,对于幼儿要多鼓励,帮助幼儿消除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不能采用强硬方式,不能采用瞬间接受的方式,要通过引导,采取科学的方法,让幼儿逐步接受,鼓起自信的勇气。
研究表明,幼儿参与活动的成功率会直接影响到自信心。如果幼儿可以获得参与活动的成就感,就会增强自信心,在后续会更加期望成功;相反,如果幼儿潜意识中对于参与活动获得成功存在忧虑,则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对于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幼儿的心理还不健全,相对较为脆弱,对于成败的承受能力较低,遇到困难后易选择主动回避。因此教师针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设置合理的期望值,结合幼儿的实际,以保证培养效果。
为了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强化幼儿的耐挫能力。在人的生长中,总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成败,帮助幼儿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幼儿理解在遇到困难时,需要依靠个人的勇气与智慧战胜困难,面对困难不能选择退缩,逐步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提升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另外,教师要鼓励幼儿发挥个人的长处,帮助幼儿建立起团结互助的伙伴关系,这也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每个幼儿都存在优点与弱点,为了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发扬优点,弱化缺点。结合幼儿的实际,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不能在公共场合对幼儿更多地进行比较,要结合幼儿的发展变化,多鼓励幼儿的进步,这样有助于幼儿树立自信心,主动追求进步。如果幼儿热爱劳动,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幼儿作值日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为其它幼儿服务,幼儿会感到受到重用,会认为个人有价值,就会增强自信心。
对于幼儿培养需要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共同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引导,还需要家长配合。家长对于困难的态度,对于幼儿的引导,直接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采取多种途径与幼儿家长取得沟通,帮助幼儿家长掌握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有效方法,以取得家长的配合。针对幼儿的表现,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实现双方的共同作用,为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创造条件。
幼儿教育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幼儿自信心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性,结合幼儿的特点,明确自信心的培养方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