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中学,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接受性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课堂就是“教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反。探究性学习,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究,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和科学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学生是一种尊重,是对学生爱好兴趣的尊重。它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把相关学科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把兴趣转化为问题,将问题引向深入,探究的问题自然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充满对知识的渴求,获得学习的快乐。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主动积极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而进行的多项活动。教材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调查、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资料分析、探究等。教师应准确领悟新课标要求,从思想上重视探究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去看待探究性学习,而不单单是为了应试,从思想上认识到探究活动对教学的重要性,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而认真对待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愿望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发。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能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启发、引导和定向的作用。
例如,在“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一节中有一个环节叫“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带学生走出校园去观察真正的池塘并不现实,但仅观察书中图片也显得死板无趣,这时作者有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把池塘带进课堂呢?”有了制作小型池塘生态缸的想法,作者利用休息日去学校周边的池塘里收集泥沙、石子、小鱼、小虾和各种水草,制作了几个简单的池塘生态缸,当学生们进入课堂,发现桌上这些精致的“池塘”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连平时一向不积极、不配合的学生都专心致志地观察起来了,进入了自主学习的忘我状态,而教师只需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即可。可见,设置一个好的探究情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探究活动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探究什么呢?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越小,问题越多;上了初中,问题却渐渐少了,甚至于教师让学生提问,学生都提不出问题了。学生真的都没有问题了?恐怕不是。他们是怕问题提得不好,怕自己表述不清,被同学耻笑,被教师责备。鉴于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变“威严”为“微笑”,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甚至可以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活跃思维,才敢于提出问题。教师更应该呵护学生的提问之心,发现学生想表达就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一次的提问脱离主题或者表述不清,教师也应有一颗包容的心,给予一定的鼓励,教师的鼓励就是学生的动力。
其次,要抓住机会适时引导,如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活动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作者引导他们来思考问题,除温度、水等条件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种子萌发还需要阳光、土壤等条件,顿时引发了课堂上的争论,作者因势利导,就以这些条件作为探究的问题吧!学生根据问题做出相应的假设,自行制订计划,实施实验,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观察,得出结论:原来阳光、土壤并不是种子萌发必需的条件。学生们尝到了提问的甜头,又拿出霉变损坏的种子问:“这样的种子能不能萌发呢?”还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吃的大米也是种子,能不能萌发呢?”只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对探究实验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重要,但是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对学生不能撒手不管。教师应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在实验室来回走动、观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摸清是共同性的还是个别性的,要及时进行点拨和提示。教师要加强对整个实验进程的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探究过程中变量的把握和控制要对照实验的设置。有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进行重复实验,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活动中,学生要注意种子不同,萌发的情况也不同,种子萌发过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不同。这样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的细致性、敏捷性等品质,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此外,学生依据自己制订的实验方案,体验从器材的准备、种子选取、清除发霉和发黑的种子到实验过程记录的实验过程,学生自己动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在教师尽力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氛围与条件之后,就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吧,放手也是一种爱,相信学生们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的天地里勤于思考,大胆创新,自由翱翔,让他们体会探究的乐趣,享受探究的成果,他们才能在探究之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