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东城小学校,四川 广元 628400)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无论是数学学科的发展,还是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推理始终伴随左右。2011年新课改明确了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通知,要求教师将推理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下是笔者对文章主题做出的详细阐述。
“合情推理”立足客观事实,通过调动以往经验在分析和类比中得出结论。与合情推理相伴的是想象、迁移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其思维过程具有明显的跳跃性。由于合情推理立足学生的既有想法,其结论的正确与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认识圆的教学中,教师讲到:通过圆心且两个端点都在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直径,从圆的中心到周边的线段…学生都会抢先回答:半径。即便如此,这对学生来讲,依然非常重要。在小学推理教学中,合情推理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探究、想象、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个方法。合情推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开展教学推理:场景1:一块西瓜平均分为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记作:1/2(前提)。那么,一块西瓜被平均分为3份,其中一份,应该如何写?…教师;同学们可以自己举例吗?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为几等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第一,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通过对两种或以上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前提下,做出的不同或相同的判断。如上场景中的每一步类比推理,都是在同类对象展开的,都有共同的特征。而下面提到的教学场景2中的类比推理,则跨越了不同事物,在“将固定事物平均分为若干份,表示其中一等份,这一属性下,都可用分数表示。教学场景2: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一条线段分为10等份,其中一份如何表示,其中两份呢?三份呢?四份呢?大家还能举例吗?谁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学生:10等份是基础,不变,但分子会随之变化。
第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立足某个个体属性,推出共性的结论。就教学场景1最后归纳推理来讲,每一步的推理都都是基础前提,是个性化的显示,学生最后归纳的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为几等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是共性的,是在个别属性中归纳得出的。归纳推理以前提对象为基础,又可划分为不完全归纳和完全规律两大类。不安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案指的是对一类事物对象进行的分析,以个别属性为基础,推导出一般属性的结论。比如教学场景1中,由1/2、1/3、1/4推导出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为几等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片段2中10等份是基础,不变,但分子会随之变化,这都是不完全规律的推理,都是从局部去观察整体,概括一般的结论,不完全归纳在小学归纳学习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从局部看整体不同,完全归纳推理是考察某个事物的全部,以对象属性为前提,推导事物一般属性结论。对于如上教学场景2中的内容,如若将10等份中的全部对象拿出来进行分析和考察,这便是完全归纳推理。实际上,上述的设想也是可以成为现实的,但不是所有的不完全归纳最后都会成为完全归纳。比如教学场景1中无法全面考察其对象,也没有考察的必要。
演绎推理立足既定事实和数学规则,依据推理方法进行计算,前者和后者是因果关系的存在,由此对猜想进行验证,如下的场景3是学生求证部分。教学场景3:分数的教学意义。教师,一块西瓜被分为五份,其中一份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剩下的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一,由此分数的意义也变呼之欲出。教师:这仅仅是大家的推测,谁能举例说明呢?学生1:以一条线段为例,将其分为五等份,其中两份便是整体的2/5,三份便是整体的3/5,由此说明了分数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的思维表现经常与数学知识形成矛盾点,这是影响教学的重要问题。第一,容忍不严格清楚。从教学场景3来看,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验证,有理有据、结论正确。虽然未必从数学事实出发,但对他们来讲是真正接触推理的一个过程,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举例、推理的过程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同。他们因为“无知”而无畏,通过重重障碍,抵达了有些混乱的境地,完成了阶段性目标,理解了分数的意义,通过不断地推理、验证,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第二,用推理替代接受。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原理,但教师通常会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变失去了探究的能力。实际上,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只要转变教学方式即可,将小部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推理,自己去发现规则,比如分数的意义就可以这样。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合情推理注重引导、探索,探究结论,演绎推理注重猜想、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加强合情推理教学,辅助演绎推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