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楠
长治卫生学校,山西 长治 04600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借助所需的学习资源,完成知识点的建构,而不再单纯是由老师教授得到。由此可知通过学习来获取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学生去“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决定于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成为主动建构者,老师则需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提供必需的帮助和引导。
支架式教学是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建构成框架,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然后把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逐步引向深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这种学习理念,将“脚手架”形象地比喻成上述知识点的框架,借助脚手架的这种“支架作用”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不断的提升,使他们能够超越以前已经具备的能力,期望学生能够内化知识点,直至他们能自主的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支架式教学在学习环境中由以下环节构成:
(1)搭脚手架——围绕所学知识点(如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建立概念性框架。
(2)进入情境——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学习情境中。
(3)独立探索——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探索。首先,教师给予知识点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不完全正确的,还有可能是错误的);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必要的辅导,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逐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逐步深入。在探索伊始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可以相对多一些的,以后可以逐渐减少引导和帮助,然后慢慢地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直至学生学会自主的在概念性的框架中继续深入,而无需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4)协作学习——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会使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点由单一到完整,由错误的、不完全正确的到正确的,再将每个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便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①自主学习的能力;②在小组写作学习中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下的支架式教学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之前所习得的知识,再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去建构知识体系,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点是学习的起点,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引导要从学生已习得的知识、生活、社会经验出发。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符合学生自我生成、建构知识点的规律。
上述的教学片段结合中职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特点,在学习慢性支气管炎这个疾病之前,同学们早已知道吸烟与雾霾的危害,通过视频和小组讨论成果的分享,再将其与疾病联系起来,这样这一个知识点就很容易突破了。因此,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入一些听过的、知晓的案例,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融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在小组讨论阶段,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在该项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分工、责任、规范及团队等综合素质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点。
本课程紧扣“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性”这一教学模型,结合现代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适当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借助一些教学平台可以使老师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监督和反馈学习效果,给予适合的学习方法指导,真正做到具体学生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在支架式教学的独立探索环节,借助教师所提供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要求,灵活的调节学习的节奏。其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这需要老师去观察和了解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学习基本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阶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辅助支架。最后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但是他们可以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架来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既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中职教育应该利用创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发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中职医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