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重庆融汇·清华实验中学校,重庆 巴南区 400054)
就初中学生而言,数学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较为枯燥。实施传统类教学方式时,学生普遍积极性较低,通常并不愿与教师进行讨论,无法和教师达成良好沟通,不能做到完全吸收知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课堂互动性,使得学生参与度提高,以此改善教学氛围,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数学教学,采用经典的题海战术与传统教学思路,不仅脱离实际,更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产生依赖,无法对学习难点进行自我思考,自主学习性也随之降低。教师不能再以讲授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是应将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掘获取知识。探究性数学的基础在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新教材更贴近生活的优势,把理论知识变为生活疑问,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学生由于原生家庭和社会经历不同,而对事物产生异于常识的判断,由此教师可以通过提示对其观念进行规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念。
由于学生的个人基础、兴趣不同,教师需对学生分别进行了解,在此前提下对即将教授的知识进行整理,针对学生兴趣,结合教师职业经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让知识更有效地被传递给学生。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随机概率》的教学中,教师设立疑问“通过信号灯时,遇到红灯是必然事件吗?”,从而使学生从生活出发,理解数学定义。对于学生能通过自主理解掌握的知识,并不需要教师使用探究性教学法,而相对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使用此法开展教学。通过针对性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深切思索。由于学生水平差异的存在,实施探究性教学存在一定难点,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准备教学方案时,应分别设计不同水平学生所应对的问题,用该方法引导不同层次学生。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中,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做到深入讨论探究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团队意识,还能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散数学的学习思维,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圆》这章节时,教师可以先设立生活中的情境,设想有三家要挖同一口井,该如何使三家与井之间的距离都相等。提出问题后,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小组内的讨论思考,经学生讨论得出,水井应挖在过三家圆心的位置。教师此时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请学生组内讨论该如何确定圆心位置。经过教师追问,开启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新知识的思想。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发现自身思维的长处与短板,以此获得迅速成长。
在传统的课堂中,数学课堂较为乏味,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融合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融合点中发现相关知识,展开深入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立方图形与平面图形》章节时,教师不仅可以通过黑板绘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还可以运用立体模型,更直观地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究性教学其核心思想是学生的主动钻研探索,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合作讨论,独立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知识的关联性,并得出结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把数学与其他学科连接,使课堂融入生活,拥有更多趣味,学生参与度也会因此提升。
教师在学生完成讨论后,可以开展活动,让学生总结已得出的结论,回归教材,再一次运用结论解决课内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结论,再一次证明三角形是否全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由于学生自主思考,得到的结果会不完全相同,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教师要做到适度鼓励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错误。教师要清楚意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观点,随之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再由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此达到开放多元化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面临着全面改革与普及,因此加强中学教育中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广大初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更应重视课本的研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问题能力为目的,开展有效又具有针对性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通过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独立探究的氛围,使学生独立钻研的能力得到发展,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