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权
(合肥市肥西县水务局,安徽 合肥 231200)
泵站工程的兴建,为农田灌排和城乡供水等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只有管好用好泵站工程,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因此,必须加强对泵站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利部发布的《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l255-2000)对泵站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都有明确规定。我们各泵站需要对照这一规定,制定各自泵站的运行、维护、检修、安全等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搞好泵站的机电设备、工程设施、供水、排水等管理工作。
泵站与其它水利工程建设不同,无需修建挡水和引水建筑物,对生态环境和其它资源影响较小,泵站建设与运营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投资少、运行成本低、便于投入使用。对泵站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成为泵站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
作为中小型泵站主要的排灌设备是水泵与电机,水泵主要是轴流泵,提水用的水泵大多数是混流泵与离心泵,配套电机基本上都是异步电机。现在新建排涝站大多数选用低压大功率潜水泵,也有10KV高压潜水泵。潜水泵,结构特殊,保养工作难度大,无论是设备长期使用或长期不用,维护工作跟不上,都会影响其工作效率。主电气设备与检测设备同样也会存在安全隐患,安全隐患的存在均会影响机组安全运行。其它类型的泵站与潜水泵站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小型泵站配备的电机基本上都是异步电机,异步电机运行时吸收电网无功功率,同时,我们的泵站往往都是处于供电末端,这样电网电压下降,供电品质就得不到保证,机组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保证电压品质,必须要进行无功补偿,增加无功,否则,功率因数低于0.9,电网就要对我们进行处罚。
配电装置、测量、保护及一系列设备(电动机属于用电设备),以及无功补偿设备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配电系统。如果这些设备维护不到位,就不能保证机组安全正常运行。再加之泵站运行时,相对环境较差、温度高、湿度大,对运行就也不利,这些都对运行中的设备安全运行带来较大的隐患。
目前,大多数泵站,尤其是老泵站都缺乏自动化监控系统,设备运行参数和信息处理都没有实现现代化。泵站机组运行受水位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高效运行,科学调度也无法实现。因为缺乏完善的精细化的管理,加上管理与技术改造资金的缺乏,应该淘汰的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对泵站效率影响很大。泵站的管理手段落后于水电站的管理。加快技术更新,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我们的泵站,提高我们的管理现代化水平,迫在眉睫。
水利工程长期存在“重建轻管”现象,特别是运行不频繁、作用不明显,装机容量小的泵站。再加之人为的认为。中小型泵站容量不大,即使对这些泵站进行优化运用,很难收到很大的成效。另外,现有基层泵站管理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加之管理经费有限,泵站管理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差,难以吸引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进入,即使现有的技术骨干也难以留住,这也造成管理水平不高,技术手段落后,无法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搞好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多数中小型泵站,目前,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是内容过于笼统,不够细化,针对性差,可操作性不强。岗位责任制不明确或缺少,泵站运行操作规程没有等等,造成运行管理无章可循。即使部分泵站有规章制度,也公布上墙,人手一册,也很细很全,就是在座的设身处地想一想,你们有没有抓落实,有没有对照执行?可能也是行同虚设。执行力不够,存在虎头蛇尾现象,致使运行管理混乱。
这里我粗略梳理了一下,我们中小型泵站规章制度大体有这几类:①泵站管理制度②安全作业制度③值班制度④交接班制度⑤安全保卫制度⑥消防管理制度⑦巡视检查制度⑧事故处理制度⑨工(量)器具管理制度⑩设备检修制度⑾设备操作制度⑿泵站行政负责人职责⒀技术负责人职责⒁岗位工人职责等。
新的财政政策,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管养分离,导致运行管理人员不再对设备进行检修养护,仅仅负责开机运行。这样就使得我们的管理人员对设备缺乏了深入掌握,管理人员缺少了动手机会,动手维修能力下降,遇到问题,难以分析判断,维护检修难以到位,不能提高自己业务素质,和动手技能。任何事只有亲手动一动,才能提高能力!不动,不摸,难以提高动手能力!
本着“经常养护、随时维修、养重于修”的原则,做到经常打扫站区,保持机房清洁干净,保持设备无灰尘启闭正常。定期检查电气设备情况,确保机组完好率100%、开机率100%。经常检查建筑物有无裂缝、启闭设备运行状况。对运转部件定期加油、止水密封,使制动装置运行可靠。汛前汛后定期清理、润滑、保养。电气设备动作正常,无漏电、短路现象,接地可靠。定期检查沿线建筑物,对建筑物位移、裂缝作好详细记录。做到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雨天及时查,每查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工程安全,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一方面,在日常养护中,要对设备的运转可靠性和零部件磨损程度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全面掌握,设备技术状况的变化和磨损情况,及时查明和消除隐患,并为设备的计划检修养护提供依据,日常检查对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感官,简单的工具或设备上的仪表和信号标志进行检查判断。另一方面,要重视定期养护。定期检查是按照计划或工作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定期检查是一种有计划的预防性检查,是由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频率决定的,目的是发现和记录设备的异常,磨损及损坏情况,以便维护保养和及时上报。这类检查是可以确定修理部位,更换零件及修理种类,以便及时按计划进行修理。
按照国家和部门有关规章与规范,结合各地泵站具体实际制定泵站运行、维护、检修、事故处理和安全技术规程规章制度。
其一,按照泵站管理技术经济八大指标的要求,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泵站管理工作。保证泵站:建筑物完好率达到85%以上;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0%,其中主要设备等级不应低于二类设备标准;泵站效率(不同类型效率不一样)最低不小于55%;能源单耗不应大于4.53KWH/kt.m ;供排水成本;供提成水量;安全运行率;财务收支平衡率等指标达到规定的标准。
其二,搞好泵站的机电设备、辅助设备、监测控制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管理;搞好与各泵站配套的水工建筑物及河道、堤防等为主的工程设施管理;搞好以供水、排水作业为主的供排水管理工作。充分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对泵站实现优化调度和经济运行。
其三,充分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开展泵站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积极应用和推广新成果,特别是那些经实践考验、效果显著且投资不多的科技成果。
其四,认真处理和分析机电设备和水工建筑物的故障和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必须认真对待,建立相应的事故档案。对各种事故要及时处理,分析原因,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各种维修档案。并做好每次维修与事故处理总结。
其五,按照每年不同时期的灌排任务和检修任务,编制管理计划、运行计划和维修计划。整编各种设备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文件,机组运行、观测和检修资料,泵房和水工建筑物观测资料等;并通过对各种资料的逐年积累和分析,掌握泵站的各种设备和工程的使用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改进泵站的经济运行方式和提高安全运行的能力,不断提高和改进泵站管理水平。
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开展的中心,要提高泵站管理水平,首先应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泵站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工程结构,设备性能;熟悉各类设备与工程在本泵站所担负的作用。以便及时进行检查、观测、养护维修和控制运用技术。大力加强技术培训,努力开展岗位练兵,多层次、多渠道组织泵站工程全体人员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进行基础知识讲座,泵站运行工与维修工的机械基础业务知识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管理队伍中、高级技工的比例,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鼓励进行学历教育。严格运行人员上岗证制度,通过培训考核,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持证上岗率达100%。组织参观交流和进行专业劳动竞赛,培养勤学技术常练兵的良好风气。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职工业务技能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具有独立处理应急突发事故的能力。
发现的水毁工程按照轻重缓急及时上报,对要求进行维修的泵站,首先要明确项目责任人,以工程建设质量为中心,保证安全生产;抢抓工程进度,关系工程度汛安全的项目力争于主汛期前完成;加强项目的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做到专款专用;采取招投标,用最少的资金办最好的事;建立岁修工程从设计、施工、验收的详细档案。
泵站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的制约,建立健全泵站系列管理制度,实行“用制度管人”,“用事业留住人”,坚决杜绝“以人管人”的管理模式。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根据泵站运行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内容细致、全面、易于操作的规章制度。如泵站运行操作规程、检修运行人员岗位职责、检修运行班长岗位职责、工作票制度、奖惩制度以及考勤制度等。二是强化各项管理措施,狠抓制度落实。要按照“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干”的原则,细化岗位责任,明确事故追究制度,层层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彻底扭转“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管理局面。
水利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泵站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区域性的除涝、灌溉、调水和供水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探寻先进的泵站管理模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着力提升泵站管理水平,保证泵站运行能力。改善泵站内外环境,为地方防汛安全、水环境改造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