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华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4
学习型组织作为学习化社会的一种形式,能够通过持续学习提高组织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在1965 年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五大内涵:即建立共同愿景、团队的学习、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本文拟从角色扮演、师生共建、校内协作以及校外辅助四个层面构建综合实验课程中的学习型组织,促进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储备知识和积累经验,在组织中学会寻找、运用和整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学生常常问教师:我们如何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用起来?这就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中,通过实验来检验学生所学能否活用。
综合实验课程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用试误的方式进行探索,参加综合实验课程的学生可以将前期学习和储存的各种学科知识,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融合起来进行模拟实验。尤其目前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仿真实验,应用到综合实验课程中,打破传统课程学生处于被动的一贯性,以“现场经历”的方式模拟演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惊醒”中学习。并通过分小组执行制定来执行方案,最终让学员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再次体会书本上的内容。
性格色彩是现今对性格分类常用的说法,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是“性格色彩学”的源头。为了分析不同学生寻找未来工作的性格色彩,我们曾对部分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助教做了调查。调查发现80%的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该如何对接未来工作,65%的学生不知道能否胜任未来工作。而在综合实验课程中,学生可尝试总经理、生产、销售等不同角色,并结合自己的性格倾向,在实务体验中了解自己的技能长处或短处,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这种以学生为主,辅以老师指导的实验教学,提升了学生诉求与未来工作的契合度。
对于“偏才、怪才”,中国人民大学程方平教授认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有一门课特别突出,超出了同龄人,甚至达到了准专业水平”。在学生中,不乏存在这些人,这些在普通专业课堂上显得十分“孤立”的学生,在综合实验课程像是换了一个人,他们乐于建造团队,虽然想要“霸道”地领导所有队员,但却十分关注每位队员的成长情况。教师在引导这些学生时,应充分给予其成长空间,也需在适当的时候,控制这类学生的“钻牛角尖”行为,避免其过分地偏向某一方面。这样,这类怪才与偏才才能迅速成长,在未来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免走弯路。
可见,综合实验课程设置为师生建立了共同的愿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意志力得到凝聚,通过团队的共识和合作,大家有了为组织奋斗的目标。同时,通过团队的学习和经济社会环境的模拟,可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凝聚团队向心力。
在研究型大学中实验型师资相对匮乏,这就需要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平台,让教师转成“导师”,做好引导,指导学生做好帮手,推动学生角色转换与能力提升。
综合实验课程需要的知识面广、工作量大,仅靠几个实验教师完成工作还是比较困难。我们广泛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大家认为有必要引入“小老师”,或者说学生助教,这会对综合实验课程在课内外的开设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第一,对教师而言,“小老师”的引入能够弥补师资的短缺;第二,对学生而言,“小老师”更容易亲近同学,获得学生的认同;第三,对“小老师”而言,辅导其他同学,不仅可以提升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能提高综合素质。
“羊群效应”比喻人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容易导致盲从。综合实验中的团队合作中,每个团队中或者几个团队中就有一个领头羊,主导团队的走向和进程。在课程设置中,教师可以找实验做得最好的学生来做领头羊,也可以找最能团结同学的那位学生来做领头羊,将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们去尝试,并在一旁起到引导与督促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专业技能的训练。
“导师”源于希腊语,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目前,学生常常把导师定义为讲授知识、管理班集体等角色,而很难感受其“导向”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自身角色的转变。在学习型组织的中,教师可以抛开繁复的讲授作用,对众多实验或学生的行为进行点评,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也可以对实验课程进行分解,建立实验项目,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负责点评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教师与“小老师”,“小老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交错互动,形成学习型组织的最基本形式。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首先,“小老师”的引入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也可以帮助教师突破原有的心智模式,通过团队学习,树立标杆,创新教学模式。其次,在综合实验课程中组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学习型组织,也可以帮助师生实现自我超越。最后,师生通过工作的分解与角色的强化,促进系统思考,培养纵观全局的思考能力。
学习型组织,仅靠学生与教师的参与还不够稳固,应把校园资源充分运用起来,各个单位通力合作,发挥好系统效应。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办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学校的宏观引导是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最为稳固的支撑点。通过学校的统筹规划,将综合实验课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鼓励参赛交流,提供专业实验室,使学习型组织的搭建从课堂内很快扩充到了课堂外,范围与落脚点都得以扩充与稳固。
综合实验课程的开设学院指派相应的专业教师进行辅导,给予技术支撑,辅助的行政部门则协助提供机房、软件等硬软件环境。在课堂内,学生在教师和“小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每项实验,并形成案例库,分析、总结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结果。在课堂外,则由院团委和校团委通力合作,管理学生社团活动,并调用资源为其进行组织与宣传。
学习型组织的校内功能逐步发挥并形成级次,从最初的课堂教学,通过“小老师”的调用延展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层级,结合学生的课外社团生活,将学习型组织延伸到第二课堂中。在此过程中,社团之间还可以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开展活动,共享友谊,进一步扩宽学习型组织的范围。
任何组织都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与实务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这就需发挥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通过与企业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的方式,积极营造虚拟仿真环境,将虚拟仿真实验与实战相结合,向社会工作人员学习工作流程与实务运用,推动教师与学生对实务进行了解,促进高校与企业资源共享。
同时,积极引进校外资源,推动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型组织打通学习、实习和就业的通道,首先,学生通过对外界实务的了解,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各级综合实验的比赛得到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和认识自我的机会。其次,教师能够通过学习型组织的搭建改革教学,通过带队比赛与其他高校教师进行交流,向学生传导更丰富的实战经验。再次,学校通过整合虚拟仿真资源,为人才培养营造更好的宏观环境。最后,企业借助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与了解,来培养和获得理想人才,从而形成多方位的学习型组织实践。
总而言之,综合实验课程已经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学习型组织的实践让师生搭建了共同的愿景,进行团队式学习,通过心智模式的更改,达到自我超越与系统思考,同时在校方与校外资源的辅助下,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缩短学生在学习与工作间的角色转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