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下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研究*

2020-12-08 20:52万馨妍宋欣欣
山西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村官农村大学生

王 华 万馨妍 宋欣欣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016

我国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探索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服务农村[1]。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柱,大学生村官用新的思想和创造力担任着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之一[2],对我国的农村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正面临新的形势,新时代有了新的要求。为了加快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战略,国家需要更多的更高质量的大学生村官投身祖国建设之中,这无疑对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担负着大学生村官培养的重要基地的高等学府,在引领、推进和涵育大学生村官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立足现实,探索和研究现有的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教育模式的新体系,对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进行优化,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动力。

一、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宣传教育引导,难以适应农村环境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目前,大学教育缺少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知识培训,他们接受的大学教育大多是本专业方面的教育,大多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仅限于城市内,对农村生活和农村工作经验缺乏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严肃性尚未得到充分考虑和理解。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见解缺乏相关的经验,为了就业而盲目的选取到基层,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教育服务的指向模糊性,大学教育一直以专业教育为主,往往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缺乏对农村环境的宣传教育引导。有意向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同学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思政教育引导,对农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认知欠缺,使得在步入岗位后无法正确及时的应对心理上的和现实中的落差。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缺乏一定的方向性和定位性,学生培养方式没有太大变化,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环境,难以开展工作。

(二)农业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难以应对农村实际工作

目前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缺乏应用性农业知识与农作技能的培育。大学生的教育视野中缺乏一定的城乡意识,大部分的知识停留在城市内,远离农业问题,涉及到农村问题相关的知识仅停留在课堂教师讲授,以这种方式来了解农业问题和国家出台的农业政策,创造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形而上学的农村印象,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村官知识储备与村干部工作要求的整合程度较差。从高校毕业后,大学生村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是非农业专业毕业生,他们缺乏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到达工作岗位后工作能力也亟需提升。由于农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大学生村官知识储备与村干部工作要求的整合程度较差,面对农村复杂的业务工作、冗杂的农村事务性工作时,大学生村官显得有心无力。因为农村工作事务除了负责必备的科学文化、医疗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外,村干部还要协调好村民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部分大学生村官进入基层岗位后缺乏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储备,工作没有切入点效果不佳,继而失去工作信心。

(三)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引领新农村转型困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还强调了进一步发展乡村策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最终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反映了党对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和目标。创新所体现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是人类独特的能力。每一个民族和社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就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和人民富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4]。大学生村官不仅拥有着社会主义熏陶下的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时也担负着建设新农村的这一伟大任务,大学生村干部发挥创新和创业的作用,带动农民就业。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学生走进农村当村官,应能够热情服务乡村建设,推进农村转型,创业,富民,是了解党和国家的可靠接班人,熟悉基层,关心群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大学生村官刚刚脱离学校就进入乡村基层岗位,加上个人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匮乏和对农村基层情况不熟悉,不同地区的情况大有不同,并且缺乏成功经验,工作经验的不足或实际所学与农村工作缺少联系,使得农村工作开展困难,进而难以根据具体情况带领农村创业转型。

二、主流意识形态下高校准大学生村官培养新模式

(一)在大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农业相关知识与实践环节

面对高校非农专业毕业生“村官”难以开展农村工作的窘境,使准大学生村官们快速的融入农作基层建设中,可以在大学生培养方案中增添农业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实践活动[5]。各高校可以针对有意向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非农专业大学生建立专门的村官课程体系。编写符合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农村实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理念的教材,以公选课的形式供学生学习。使将来有意愿到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拥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储备。对有意向毕业后进入农村建设的大学生,积极提供实地实习的机会,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工作,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4]。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思想的培养,为创业提供坚实的保障。大学生村创业基金的建立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为大学生村创业邀请导师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二)加强涉农工作教育,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高校需加强宣传。首先,通过访谈,检测等形式,加强学校宣传和教研部门教师对当下农村发展现状的了解,培养一批理论高度和农业现实兼备的教学队伍。其次,提高农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宣传队解释国家在不同阶段下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的历史背景和时效意义。客观介绍在农村建设方面我国已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农村发展的未来趋势。以探讨的方式与学生一起从理论层面解读政策,形成对新农村概念的理解。最后,有效使用校园宣传媒体,开辟专栏介绍农村发展新成果。邀请一线大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农业工人在农村开展业务。通过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实地实习,将学生在课堂内形成的理念与实际相结合,对我国农村地区有更深入的认识,初步树立农村基层服务意识。加强对“重农”概念的指导,树立大学生创业理念。Pascal 和Athos 认为,个人价值观在管理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创业理念,我们可以强化“重农业”和“创业”的概念。采取积极举措,树立“新农村建设服务,建设新农村”的正确思想观念。定期邀请大学生村官员回到学校做专题讲座,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新农村的新建,改变对旧乡村的看法,欣赏农村创业的优势[5]。

(三)高校加强培育大学生积极主动心理素质激发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思维和主动性,有远见的思维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类似集思广益这样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现有条件把思维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着力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强调坚毅的意志品质,只有不畏艰辛,坚持不懈才能培养创新型企业技能,实现创新和创业的能力。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比赛,学生感受到成功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高校可以从学术规划入手,在大学生规划中重点培育时间管理教育,将其作为学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为加强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高校可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以致用,使学生有效应用到学习生活中,除此之外,高校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及相关行为,特别是时间分类管理和时间运用实效性,即加强大学生对于时间的利用和管理。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兴趣,规划合理的大学目标,充分利用时间,促进个人健康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和创业竞赛。组织有到农村基础工作的学生们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和创业竞赛,聘请农村工作杰出者或对农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实干家作为顾问,建立与大学生之间积极有效交流机制,为农村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基准,采取各种方式支持农村官方产业大学生的发展,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村官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假如我不是村官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