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奥 王家利 孙怡荟 郑钰珑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不同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发展,不利于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提升。目前碎片化、去中心化的时代特点,加剧了思政教育的实践难度,使得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应当积极利用现代化媒介的传播方式,通过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有效地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道德提升,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思政建设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但是目前思政教师普遍缺乏主动创造性,导致思政教育的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并没有发挥思政教育该有的教学水平。其次,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成为新闻的传播和接受者,进一步扩大了人们话语权的表达能力,但是这种现象同时也对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产生了一定冲击,导致思政教育的教学也愈加困难。
高校教育的权威性体现在知识的全面和多层次,体现在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正确性,但是新媒体时代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信息传播的高效运转,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有所冲击。比如虚拟的网络空间,开放的言论自由环境,以及不断创新的表达形式,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教育的唯一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进行思政教育学习。有的学生对纸质媒介情有独钟,便会选择报纸、新闻刊物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则是会选择微博、网易等信息网站学习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理论。
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社会涌现了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思潮,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有所下降。我们迎来了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门槛低、速度快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导致了信息舆论导向的不可控性,并且滋生了碎片化、不良趣味阅读的诞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新闻资讯阅读的良好环境。当前高校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普遍较强,但是往往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还比较弱,便会容易受到消极的、低俗的、负面的信息所影响,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受到挑战。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高校的师资建设对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政治素养和政治信念,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所必需具备的涵养,基于此,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坚定政治信念,不断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知识,增强自身的教学素质。思政教育还需要把握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在各种思潮涌现的社会环境下,为学生提取正确的思政教育信息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信念感。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利用,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微博等公开信息平台,切实保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互联网+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媒体的资源有效性,以此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思政教育的信息平台是优化教育模式的第一步,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高速度、高质量,实现强化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开展线上线下交流学习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起学生对热点舆论新闻的探讨和交流,增强对政治新闻的敏锐性。教师还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政府性网站、红色新闻网站的浏览和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还需要高质量的网络监管作为保障。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网络话语权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要强教师与学生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政治话语理解和运用的环境,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强化网络监管,实行动态化的网络信息监测,避免学生被不真实、不良信息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革,高校思政教育的观念和形式都需要创造新的活力,对教学工作的实效性进行深入分析,寻找适合当前高校学生发展的理念和措施,切实保障学生政治思想的正确性和先进性。思政教育应该加强对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思政实践教学的形式,比如小品、话剧、演讲等课堂思政课程,提升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文化的兴趣和热忱,切实保障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