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仕儒
(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北朝(公元386-公元581)指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的总称,这是一个以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政权。就像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所说的那样,一提到少数游牧民族,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就认为一定是“制度简单,文化落后,科技上也乏善可陈”的,自然作为科学技术史研究,也就或多或少地被学者们所淡化或者忽略。而实际上,北朝作为一个对后来中国国家的统一,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一个历史朝代,同样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与南朝学术“形而上”的特色相对,北朝更注重经世致用的传统,在实践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譬如《齐民要术》[1],这部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的,被人们认为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的巨著,就是一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北朝各代实行的包容、开放、改革的体制分不开的,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运动,不仅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大同(时称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公元398-公元494),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文献资料,都为北朝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山西大同大学李海教授充分利用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北朝科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撰写了这部被关建增教授称之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作”的《北朝科技史》。下面就其内容及特点作一简单的介绍和探讨。
李海老师作为一位大学物理专业的教授,一直致力于科技史的教学和研究,成绩斐然。几十年来,笔耕不辍,仅有关北朝科技史方面的论文发表了几十篇,譬如,1995 年刊发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北魏铁浑仪考”;1996年刊发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的“北魏平城明堂初步研究”;以及最近刊发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北魏机械制造成就初探”,等科技论文[2]。分别对北朝的机械制造、建筑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考证,这些工作都为《北朝科技史》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学术准备。
我们知道度量衡作为测量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基本标准,这是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巩固,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所以《北朝科技史》的开篇也是先从度量衡入手,先介绍了两汉、魏晋及南朝度量衡的一些重要事件,然后就北朝的度量衡演变、特点和影响进行了考证。紧接着,第二章:天文历法。主要介绍了北朝历法的撰修及天文仪器的制造,譬如,在天文仪器的制造一节中详细考证了铁浑仪的制造、平城天象厅的创建以及李兰秤漏的发明,等一系列,北朝在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发明方面的重要成就[4]。第三章:数学。虽然北朝没有像祖冲之那样的大数学家,但是,在现存的《算经十书》中,有五部是由北朝数学家撰写的,最起码也是与北朝数学家有关。它们分别是《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及《算术记遗》,李海教授对其背景、要点及贡献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和分析。接下来,从第四章到第九章,分别从农学、医学、地里、建筑、手工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六方面,对北朝的科技发展成就进行了分门别类地考证和研究。
《北朝科技史》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北朝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在中国古代科技当中的地位和价值,为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北朝科技史奠定了全面而详实的基础。
《北朝科技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史料详实,考证严谨。全书一共参考了49部文献(从东汉到清朝的),66 部专著,科技论文118 篇。以度量衡为例,仅这一章就引用了各类文献126 处(次),图10 幅,表一幅,其中多处还运用了公式推理。所以,《北朝科技史》给读者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真实。所有的结论都有确凿的证据支撑,所有的推理都是建立在足够的史料之上的。这一切除了源于作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外,可能还于作者的职业有关,李海教授多年担任雁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主编,编辑的那种不容半点差错的固有的职业素养,使得这部专著在这方面分外突出。
一部朝代科技史,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陷于无序而让人理不清头绪。而《北朝科技史》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虽然研究的领域很多,但是,由于整体布局合理,条例清晰,而且逻辑体系又严密,所以,给读者的感觉是杂而不乱,多而不繁。一章一类问题,自成一体。而从前到后,不同章节之间或明或暗又有某种联系在里面,所以,整部书又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印象。
而每一章的研究方法,又是遵照科学技术固有的发展模式,即继承与发展和吸收与融合并重向前推进的。例如第四章农学的重点是以《齐民要术》为依据,叙述北朝农业、林业及畜牧业的发展的。但在切入正题之前,先对北朝之前的农业管理、耕作技术、以及北朝之前的农书进行了介绍,接着论述了北朝的农业管理制度,然后才对贾思勰及其巨著《齐民要术》展开陈述和讨论的。这样安排就使得读者对《齐民要术》出版的历史背景及在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而在医学这一章,在引入正题之前,不仅对北朝之前的医事制度进行了介绍,还介绍了南朝的医事管理制度,这样经过纵向梳理和横向对比之后,就使人们对为什么在北朝能够出了那么多的名医,以及之所以在方剂学方面做出突出成绩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像这种不仅纵向梳理,而且还横向对比的方法,并不仅仅在医学这一章运用,其他章节也多有运用,譬如,数学那一章也用过类似的手段。
此外,《北朝科技史》虽然是一部讲述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著作,但是,读起来并不艰涩枯燥,而是很快就能够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很不容易。因为“传统的科技史书籍常给人以枯燥的感觉,大多的研究都是对古文献进行考证,以挖掘出古代的科技文明。”[5]这除了北朝科技内容本身与人们的生活比较接近外,主要是和作者行文过程中图文并茂、方法新颖、文笔细腻有关。
总之,《北朝科技史》作为一部“改善了科技史研究中对北朝科技有所忽略的状况,填补了相应的空白”的奠基之作[6],引用关建增教授的话说,我们对其表达敬意的最合理的方式就是“……认真研读它,辨析其长处和不足,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最终超越它,超越已有的研究——栉风沐雨,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