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婧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针对我院的大学文化的课题,进行了一次“微文化”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共发送1002份,收回1002份。接受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无论是从年级,还是从专业、政治面貌等方面分布都比较均衡,可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微文化的发展在2009年到2019年十年间呈现爆发式的发展态势,从2009年新浪微博的出现到2011年微信的出现,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微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愈发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理论方面,不仅可以紧跟时局,丰富传统的文化理论,还可以强化文化安全理论;在实践方面,通过对这份调查问卷的浅析,使高校进一步重视大学文化构建,从而有效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
根据问卷中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1.大学生接触手机和网络的时间段较早。57.02%的人在初中时接触网络,24.79%的人在高中时接触网络,其中,11.98%的人在小学时期接触网络,仅有6.2%的是在大学阶段才接触网络。
2.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较长。59.92%的人上网在3小时以上,23.55%的人上网在2-3小时,14.05%的人在1-2小时,仅有2.48%的人上网时长在1小时以内。
大学生观看直播平台的内容以娱乐休闲为主,教育学习为辅。调查问卷中,77.69%的人会看综艺类直播,45.04%的人会观看教育学习类直播,33.47%的人会观看游戏竞技类直播,30.58%的人会观看时政新闻类直播,28.1%的人会观看购物类直播。
大学生在平台支付费用的比例较为合理,且多用于教育学习投资。61.16%的人投资于学习资料或文章的版权,57.02%的人会投资于音乐或电影,28.1%的大学生会在游戏类投入资金,仅有5.79%的人会投资直播平台。
1.大学生对于微文化持有较为积极肯定的态度。74.38%的人认为微文化内容精彩、形式新颖、有益生活,65.7%的人认为微文化是合理的,顺应潮流发展的,仅有7.44%人认为微文化很无聊,没什么特色,1.65%的人认为微文化是不合理的,不该出现在历史舞台。
2.大学生对微文化持有的态度都是比较关注的,但存在放任不管的现象。62.4%的人较为关注微文化,10.74%的人非常关注微文化,22.7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4.13%的人不关注微文化。
根据此次调查问卷,大多数学生愿意并且参与过微公益活动。其中,49.17%的人表示参加过,以后还会继续参加,42.56%的人表示虽没有参加过,但以后会参加,6.2%的人表示没有参加过,以后也不会参加,2.07%的人表示参加过,以后不会继续参加。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因此,高校应通过大学文化中新型文化产品、文化载体等的科学、合理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
建立高校德育工作为教育基础,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位的教育,充分体现道德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此外,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特征,从传统的封闭的德育观向新型的开放的德育观转变。
重视在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培养我国学生的主流文化的熏陶与习惯养成。注重教育引导与转化实践相结合,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注意团日活动规范、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重视我国主流文化宣传与普及。以规范导向为目标,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引导作用。
第三,注重高校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