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静
(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常伴随吞咽困难后遗症,对患者日常生活存在严重影响,如吞咽障碍严重,患者的摄食能力将明显降低,容易引发营养不良,不光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也将延迟患者的康复进程,容易形成糖原消耗、蛋白质分解速度加快的状态。为保障患者的康复进程,必须做好护理工作,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1]。为探究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案,本次研究以我科收治高原重症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常规护理方案与针对性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针对性护理效果更为理想,故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高原重症脑卒中后遗吞咽困难患者计68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n=34)与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实验组(n=34)。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1~73岁,均数(47.8±3.6)岁,实验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2~74岁,均数(48.1±3.5)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经临床检验确诊,洼田氏饮水评分在3分以上,排除原发性营养不良、认知功能异常等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由医师结合患者的营养状态静脉给以场外营养方案,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护理人员配合营养护理,待到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再根据其恢复情况提供肠内营养,在场外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对静脉通路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实验组则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案干预,首先由营养师、护理人员以及医师组成护理小组,由营养师完成对患者营养状态的评估,判定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如果存在及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由护理人员完成留置胃管操作,尽量一次成功,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注意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而后做好胃管的固定,可采用蝶形鼻贴法以及Y型鼻梁骨固定法等,做好留置深度以及时间的记录工作[2]。在输入营养液的过程中,需要适当抬高床头,以30~45°为宜,防止患者出现呛咳,另外需要采用30 ml注射液做好胃内容物的抽取,确保胃管位置恰当,输入完毕后,也需要及时注入38°~40°温开水,30 ml即可,防止出现胃管堵塞的问题。对于输入营养液的管道,应该每次更换,确保接头无菌,防止感染。也需要为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工作,每天2次。对于注入患者肠道的营养液,也需要提前采用恒温箱进行加热,温度控制在37℃,以促进肠道的吸收,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在注入营养液时,需要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首次注入剂量以每天500 ml为宜,待到患者适应且无不良反应之后,方可增加到1000~1500 ml。
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指标设定为血红蛋白水平、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
所有数据资料均在Excel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设定为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血红蛋白水平为(155.18±9.34)g/L,大于对照组(122.89±7.51)g/L,P<0.05(t=15.7100,P=0.0000);血清总蛋白水平为(77.1 0±7.1 3)g/L,大于对照组(67.58±6.67)g/L,P<0.05(t=5.6855,P=0.0000);血清白蛋白水平为(49.25±3.51)g/L,大于对照组(42.23±2.41)g/L,
P<0.05(t=9.6139,P=0.0000)。
吞咽困难属于临床常见的卒中并发症,不只影响患者正常的吞咽功能,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需求。而卒中患者在术后恢复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支持,而由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难以正常进食,故很可能导致患者体内的蛋白质及糖原被大量消耗,可引发低蛋白血症,甚至可造成患者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对于该类患者,临床多采用体外营养的方式干预,以纠正其营养不良的状态。而研究表明[3],卒中患者的胃肠功能普遍未受到损害,仍然可以继续给以肠内营养。而在个性化护理中,通过规范留置胃管操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有助于减轻其感染率,配合有效的固定,可提高胃管留置的时间。在注入营养液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也能够减少呛咳的发生率,有利于营养液的消化以吸收。通过口腔护理,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口腔感染的几率。配合对营养液的加热,则促进其吸收,并可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再加上控制好注入营养液的剂量,则可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循序渐渐的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血清总蛋白水平及其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代表该护理方案效果理想。综上所述,对高原重症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可实现对营养不良的有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