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英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900)
有研究表明[1],不同居民身份可能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对血透频率和血液透析治疗模式的选择,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农村患者以每周2次血液透析为主,这可能导致农村患者由于透析不充分而并发症发生率高,从而为患者家庭带来极大负担,更难回归社会[2]。血液透析患者疾病折磨会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因而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3]。本次以142名患者为例,探究予以乡镇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管理教育,对社会回归的影响,如下。
以2018年10月~2019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透析治疗且医保类型为城乡医保的142名患者为例。入选标准:①确诊为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患者;②年龄18~60;③参加城乡医疗保险。排除标准:在期间患者转院治疗或死亡。根据以上标准共选取142名患者,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71名。
1.2.1 对研究对象进行回归分级
再进行干预前,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按照日常生活情况进行社会回归分级评估,分级方法如下[4]:1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包括晚辈、家人、新闻等);2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但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或生活仅能自理,但无任何社会参与(包括做家务,帮家人做事或出主意。炒股票,参加社区或其他集体活动等);3级:生活能自理,并进行至少一项自理外的社会参与活动,虽处于工作年龄却未工作;4级:全职和半职工作或退休后能生活自理,并能进行至少一项自理外的社会参与活动。等级越高者社会回归成都越好。
1.2.2 进行健康管理教育
常规组:日常护理和治疗;干预组:定期规律健康管理教育:①每季度对干预组患者进行一次对集体健康宣教。主要形式为邀请主管医生或护士进行专题讲座,多方面地对血液透析患者传递健康管理的观念和心得交流。②“一对一”进行健康宣教,在患者进行定期的血液透析过程中,安排护士专门进行10~15分钟的“一对一”的床旁宣教,更详细深入地讲解健康管理知识。同时,护士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进行个性化宣教,采用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与患者交流。③给予患者进行自我审视评价并给与鼓励,每周一次在受干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进行访问,访问中要求患者对一周中的健康管理行为和成果进行口头评价,包括:控水、控盐等,通过聆听收干预患者的自我评价,树立患者的信心和自豪感。对于达到目标和指标有所改善的患者,给与正面的鼓励,并提出下一个目标;而目标未达到者,应该及时和患者讨论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并给与心理上的支持。
1.2.3 评价结果
在干预组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教育6个月后,再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一次社会回归分级评估,对比干预组和常规组在干预前后的不同评级人数,评级提高或下降的对比。
在进行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社会回归评级没有显著差异。干预后,干预前1级15人,干预后6人减少了9人,2级评分干预前33人,干预后26人,减少了7人,3级评分者干预前17人,干预后27人减少了10人,4级评分者干预前5人,干预后11人,增加了6人;干预后干预组1级6人,常规组13人,2级干预组26人,常规组37人,3级干预组27人,干预后14人,4级干预后干预组11人。常规组7人。
通过6个月的健康管理教育,干预组患者的评级提高1级人数有24人表),常规组仅4人,两组皆无患者提高两级或以上,评分降低分别是干预组2人和常规组10人。
目前城乡医疗保险是乡镇地区主要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即使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有大部分群众属于农民出身[5]。本研究中患者均为城乡医疗保险的群众,大多数是学历和技能较低的中老年患者,因为文化水平较低,患上肾功能衰竭后更是比其他人难以回归社会和创造劳动。护士应根据不同影响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生存质量、生存率。
虽然血液透析已经成为尿毒症患者最普遍的治疗方式,而且受到国家医疗保险的覆盖,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患者的基本生存需求,但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意愿、生活质量仍然是广大医护热切关注的问题。鼓励为主关怀为辅的方式能够辅导患者主动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价值,重新找回社会归属感。众多的研究都表明,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依从性、治疗效果、心理健康等都有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探讨健康教育长期规律地干预乡镇血液透析患者对其社会回归评级的影响,不仅为广大医护提供了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临床依据,还提高了医护人员专业、友好、负责的社会良好形象,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