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红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浙江 宁波 315000)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做,一是管理,一是教育。而班级管理就是集这两件事于一身的最难做的工作。”这句话道出了班主任工作的本质。如何利用班级文化引领,打造学习共同体可以使班主任工作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班级文化引领我有四大策略:首先,价值引领,班级布置营造精神家园;其次,创设目标,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再次,家校沟通,渗透教育理念;最后,改变观念,策略转化促成共同成长。想要有效地完成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班主任还要利用节点性事件向家长点滴渗透你的教育理念。以下是如何在运动会中进行班级文化渗透的案例。
那时班级建立不到两个月,我们迎来了高中的第一个运动会。本该是孩子们的狂欢节,但让我意外的是我们班竟然连运动会报名也完成不了,同学们都拈轻怕重,径赛200米以上的竟无人问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完全可以利用班主任的权威让班干部“以身作则”把这些径赛项目报上;也可以向体育老师要来班级的跑步成绩,“优胜劣汰”。但是,理智告诉我我不能这样做,从现象背后的本质入手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如何鼓励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加运动会,让他们在这一次活动中获得进步和成长成为了我对于这次运动会的重要定位。
当天晚上我先给所有家长发了一封通知,希望家长能够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校运会中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为班级的荣誉而奋斗,但第二天只增加了两位报名的同学。我告诉他们我不在乎名次,只在乎你们有没有敢于挑战的勇气,有没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退缩了。我们班唯一一位长跑健将——初中一直参加1500米的男生这次却不愿参加了,因为小学的数次比赛训练经历给他留下了痛苦的记忆。我试图通过学生自己以及他的父母消除他的畏难情绪,然而没有用。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孩子的不愿意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的不愿意。
于是又有了第二个举措,给家委会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我给他们分享了一个关于运动的故事:
年轻的体育老师正在布置早晨的任务:1600米跑。他要求每个同学们设法用最快的速度跑完1600米,平均心跳要保持在185次以上。
同学们都很努力,只有落在最后的女生漫不经心地继续向前。可当女生闲庭信步结束后,体育老师给了她一个A。因为老师明白,她一点都没有闲庭信步,她的全程平均心跳是191次,即使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这都是严峻的考验。
我告诉家长这个故事《运动改变大脑》一本书。就是这样一群不断敢于突破自己极限的孩子,他们通过运动改变了自己,进步的不仅仅是体能,还有他们的学习。
“爸爸妈妈们,我不要孩子们跑得最快,但是我真的需要孩子们尽力。所以我无法无视他们不愿报名中长跑这件事,这和孩子内心的自我期待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的心里有‘惰性’。”
意外的是这封信微信转给家委会之后,第二天学生纷纷报名,群情踊跃,马上填补了所有径赛的空缺,包括女子1200米和男子1500米。我看到了一个奇迹。
后来,报名的运动员们开始了风雨无阻地早锻炼,包括那位长跑健将,他虽然没有报名参加男子1500米,但是他对待每一次训练却毫不懈怠,而且十分主动地指导同学一些跑步的技巧,我们的家长更是积极参与到早锻炼的管理中来。
当家校合力的时候,许多困难会迎刃而解,而同学们获得了最好的成长。当学生跑到终点知道自己获得名次时都惊喜不已,他们没有想到原来自己可以做得这么好,好几个家长事后也纷纷微信联系我,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孩子第一次参加运动会,没想到竟然得名次了。”“孩子从来没有跑过1200米,她能够勇于挑战,竟获得小组第二名,我作为母亲真的太激动了。”无论是同学们、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共同见证了这群孩子的成长,而这正是我们班主任所期望看到的。
运动会结束以后,那个曾退缩的长跑健将突然跑到我的面前,郑重其事地对我说:“老师,下一届运动会我一定要报名参加1500米。”此刻,他脸上那自信的笑容,在阳光下显得那么灿烂。
开学伊始,家长的期待是什么?他们希望孩子在一个怎样的班级里学习?我们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又是什么?希望家长如何配合自己的工作?也许所有问题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还是会有一些普世的价值,那就是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成长。什么样的班级生态是能促进全体同学们成长的?这就成了班级建设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承认班级建设具有教育性,就意味着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聚焦的不仅仅是各类工作任务,还有活生生的人的潜能激发;班级建设目标就不应止于打造出秩序感强的规范班级,而要创生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即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班级文化对班级管理至关重要,同学们的思想要用优秀的班级文化去引领。
在这次运动会中,通过家校沟通中的渗透,我们让家长真正理解了学校的教育理念,调动了家长的积极能动性,而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最好的成长。在这一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倾情投入,她像一个大家长一样呵护着他们、鼓励着他们、引领着他们;他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班级的凝聚力,为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最后,我想说班级文化的建设“法无定法”,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都是针对各班各阶段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但其宗旨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班级的孩子凝聚在一起,获得最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