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虹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该标准在强调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能力为重”中明确指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强调保教实践能力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同学校在课程名称上可能不同,如幼儿园游戏、学前游戏理论等,但都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易出现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培养的现象,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保教实践能力很难获得提升。因此,我们应尝试改变以知识讲授为主的理论课程实施现状,优化教学目标、内容与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积极促进学生运用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对于“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如下。
课程目标指向的是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师实施课程的指引,也是评价课程是否成功的依据。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以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同时结合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立。课程目标应从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修订,应体现出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认知目标的达成。以“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与游戏直接相关的基本内容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在专业理念方面应“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在专业知识方面,应“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在专业能力方面,应具备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的专业能力。因此,可以将“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目标修订为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目标:使学生能掌握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掌握学前游戏的概念、本质、发展价值、类型及影响因素;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掌握幼儿园不同类型游戏的概念、特点、教育意义以及教师组织、指导游戏的方法;掌握游戏观察和评价的方法;了解传统游戏、亲子游戏的重要价值及开展策略;了解学前游戏研究的历史沿革及理论流派。
(二)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创设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能够合理设计游戏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适合幼儿开展的各类游戏。在游戏实施过程中能够认真观察儿童游戏,根据情境选择适宜的方式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游戏。能够在游戏结束时合理评价幼儿游戏。
(三)情感态度目标:能认识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游戏是幼儿的权利,尊重、支持幼儿游戏。能够有环境育人的意识,积极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保护幼儿游戏权利的实现。
修订后的目标不仅关注理论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依据课程目标,适应学生的层次、特点,注重内容的基础性、逻辑性、实用性且需要与时俱进。内容的选择应能支撑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相对有限的课时内精炼课程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在选择组织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时,参考了国内已出版的多本本科层次的相关教材,在综合多本经典教材的基础上,以基础、实用、及时更新为原则组织教学内容。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模块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包括学前儿童游戏概述(含义、本质、特征)、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游戏的分类及发展趋势、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因素。模块二:发展与借鉴,包括学前游戏研究的历史沿革、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模块三:学前游戏的组织实施,包括幼儿园游戏环境规划、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内容、学前游戏的现场指导及分类指导(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游戏)、游戏观察的意义与策略、学前游戏的评价、儿童传统游戏、亲子游戏。
这样划分的三个教学模块能够很好地契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内容模块的要求,同时也凸显了专业能力模块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的要求。模块一、模块二的游戏理论教学为模块三游戏组织实施的专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演示法、实践法等。具体来说,理论讲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尽可能提供直观丰富教学的内容,如在介绍幼儿园环境创设时可以选取一些幼儿园优秀的环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理论的讲授可以结合案例讨论,但应注意要给学生提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真实案例或优质、经典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积极主动思考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即练习将所学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获得将相关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如模拟幼儿园教室,开展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模拟游戏组织指导练习等,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见习的机会帮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到幼儿园见习,如观察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观摩区域活动的组织指导、观察教学游戏的组织指导、搜集游戏案例、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表现等等。
总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师单向地讲授向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与讨论转变,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真正实现学生在专业理念与师德、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
以往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种结果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关注不够,难以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全面考察学生。因此,要改变以往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结果性评价占优势的局面,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考核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
因此,应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的占比,应从原来的30%提升至40%甚至50%。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的布置考查学生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并给予相应分数。如考查学生学前儿童游戏的理念、知识方面,可以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课堂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观摩幼儿园游戏的真实活动案例视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和教育建议或策略。在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创编规则游戏并组织实施;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表演游戏,展示角色表演的技能技巧;也可以利用校内模拟幼儿园教室考查学生按照幼儿年龄特点创设游戏环境或玩具材料选择投放的能力等等。
同时,在期末考试出题的过程中也应注重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全面考察学生。在试题选择上应体现出对于所学内容考查的全面性、实践性、灵活性,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理论内容灵活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