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的制度创新

2020-12-08 08:29:23杨洁
魅力中国 2020年49期

杨洁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一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实验史上无疑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正式命名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现在也不过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可以说,高职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争鸣的焦点,很多高职院校多半时间都是在为生存求发展、追求变化的不居状态,从当初的如何冠名分类、如何定位定性,到今天的质量求证、平衡发展、制度建设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的空间。

(一)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法制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法律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协调、条款过时等,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明确界定效力并相互协调,才能规范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和实践,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部门分割、体制不顺的矛盾依然存在

从运行机制层面看,高职教育尚未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策应的市场应变系统,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突出表现为投入机制失范,运行机制失衡。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首先体现在中职与高职管理上的脱节,存在规划和管理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两个阶段的目标定位、课程衔接、专业划分等方面交叉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在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分工、校企间教育资源共享双赢、合作开展技术革新、共同制定学习标准等方面缺少合作机制,很难发挥长效作用。

(三)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任重而道远

虽然一些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几乎把“课程”“模式”“教学”改革等作为了口头禅,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在不遗余力的向本科院校看齐,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观的转变还十分艰难。许多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普高情节”很重,而对于高职却存在“抵触”或“规避”心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生源和质量危机。

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一切生活和生命都在不断地变更和发展,由人的活动产生的制度和生物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制度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教育从初创到规模发展,再到今天日益显现的瓶颈问题和体制性障碍,不得不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实现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统筹、运行机制的优化以及公共治理的完善,从而不断增强组织活力,提高服务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统筹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和劳动力持续不断地从中西部流向东部、从农村流向城市,其实质上是从较低生产力部门流向较高生产力部门,是由我国所实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快速发展,人口在空间和产业间的大规模流动还将继续,对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在资源配置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推动高职教育资源的调整与优化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引导、统筹高职院校通过市场调整、专业调整、布局调整和功能调整等办法积极应对挑战,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首先,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在全国或区域建立和形成秩序良好、形式灵活的职业教育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跨区域、跨城乡招生,打破生源的户籍限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平衡供需关系和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次,应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从计划培养向需求驱动转变,实现专业与产业、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以专业现代化建设拉动学校办学水平的现代化。要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向技术改造、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拓展,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改造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改造和推广等增强高职院校参与经济、发展经济的能力,形成一批兼有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或科研推广功能的高职院校,形成竞争优势。

2.建立高职教育的统筹机制

缘于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体制局限等因素,高职教育调整必须以体制创新为前提,重点做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校企统筹,建立起“优势互补、对口互助、联合互动、利益共赢”的统筹机制,推动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一是实现城乡统筹。通过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形成城乡统一的招生和就业市场为重点,推动城乡职业教育的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应对生源供给和就业需求等波动的有效机制。二是实现区域统筹。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职能,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的机制。如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实习基地、课程资源、政策制度等方面建立区域内一体化机制。三是促进校企统筹。通过合理运用财政投入、市场机制、政策调节等多种手段,加强对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的统筹,引导不同主体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建立、完善适应工学结合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环境。

(二)优化高职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

机制优化旨在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能,而高职教育的机制优化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是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可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西部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步伐;同时要引导各职业院校在增加投入、加强硬件配置外,还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产业发展状况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等建设。其次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公益性质。要实施积极的投入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职业院校设施条件、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并积极深化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还要发挥市场力量办学,扩大高职教育资源。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府在教育市场中的无力或无效的缺陷道和机制。

(三)完善高职教育的公共治理,增强组织活力

职业教育管理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进一步转变职能,遵照“国家领导、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改革目标,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公共治理结构。

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首先应合理划分和依法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和权限,推动从以指令和计划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转变,加强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整体统筹,促进高职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决策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决策的积极性;再次要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赋予职业学校,特别是民办高职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师聘用、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更大自主权;最后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教育行政行为、学校管理行为的依法监督,形成权责明确、监督有力的职业教育行政秩序。

2.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增强高职院校自主发展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完善高职院校法人地位。以明晰学校财产权利为基础,完善职业学校自主办学的法律保障,推动职业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市场建立合理的责、权、利关系;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在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关系的同时,改革并完善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形成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执行机制和高效监督机制;推动高职院校自主办学。

3.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健全,能够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心、支持,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社会参与机制包括: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的布局调整、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招生就业以及管理监督等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或者独立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和家长支持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赢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