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小艺术与传媒系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结合学院优势,将黑龙江流域鲜明的民族特色艺术融入教育教学。以高职音乐类专业的逐步转型和现代文化产业及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引领,结合国家、地方文艺团体的企业化改革现状,民族音乐与舞蹈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传承黑龙江流域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为己任,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实践为途径,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检验,致力培养民族歌舞行业表演、教学和管理人才。目前,民族音乐与舞蹈正在向多元化、民族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正处于一个稳步提升和崭新发展阶段。
突破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常规教学模式,力争打造教育理念领先,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元素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民族师范教育与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传承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力量雄厚,教学、实践条件优良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围绕民族音乐舞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模式改革,不断挖掘、传承、展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努力创建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特色性、示范性、实践性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为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的模式,积极参与到民族音乐与舞蹈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及研讨中,从初期的“研演宴”模式的构想和实践,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应用,再到“教学演”模式的进一步确立,始终围绕“三个紧密”进行改革,即“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就业与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具有借鉴价值的教学改革成果。
首先以研究为引领,以项目为驱动,从研究到演出再到一场文化盛宴,打造“研演宴”三部曲。一是结合黑龙江地域民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创新项目研究;二是以实践演出总结经验,并进行相关剧目创作编排;三是推出黑龙江地域少数民族特色的文艺晚会,打造成知名品牌,进行巡演,并囊获多项大奖。
在“研演宴”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改革的创新、特色课程的开发、改革与实践相结合、项目化教学等方面,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
1.以创新研究为驱动的教学改革
2005至2017年间,民族音乐与舞蹈的教师以创新研究为驱动,结合教学改革,针对朝鲜族舞蹈基本动作的教学与普及、达斡尔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蒙古族呼麦艺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地域舞蹈文化传播在高校教育中的实施、互联网时代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探讨等领域进行创新研究,为教育水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2.以特色课程为引领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立足现有课程融入民族特色、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场景实践进行改革,同时在课程设置中侧重于蒙古族呼麦、长调、马头琴演奏、朝鲜族长鼓舞蹈等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与创编课的改革
自2012年开始,舞蹈课程改革为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与创编课,加入作品原创、具有黑龙江地域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剧目,进行项目化教学,衍生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剧目,此后教学中创编的剧目在学生的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表演、教学及检验,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创编的作品屡获佳绩。
(2)传统合唱课到民族小调、民族乐器融入的改革
合唱课程在教学改革中,融入民族元素,将合唱作品侧重于黑龙江地域世居民族民歌作品,同时融入少数民族乐器的伴奏形式,补充至合唱课程教学中。学生课上带着项目排练,课下实践演出项目,实现了与“教学做”一体化遥相呼应的“学演练”教学尝试,促进合唱课形成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教学模式。
(3)以民族剧目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
学院一直积极传承与创新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从“研演宴”教学改革模式下创作的《黑龙江民族·生命篇之壮美龙江》到“教学做”教学改革模式下创作的《踏古寻源黑土地 流光溢彩民族魂》,两台极具黑龙江地域特色的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原生态文艺精品剧目,以此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将民族音乐与舞蹈的课程进一步整合,形成了统一的教学目标,向全省人民展示了以我省世居少数民族为主的龙江文化艺术。
“民族音乐与舞蹈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充分发挥了“教学做”一体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探索深层次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提升办学实力、传承民族文化、服务社会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