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佰方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兴红小学,陕西 安康 725001)
小学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校合作可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家庭和学校要负起的责任,构建完善的家校合作制度,可促进小学生长远发展,在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的基础上,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与其他阶段的教育存在本质的差异,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小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其根本目标所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都发挥很大的作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使小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农村小学教育应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些家长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孩子未能在小学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影响其今后的社会交往。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多数农村小学生在学校中表现良好,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得到教师的肯定。在礼仪方面,多数农村小学生都能主动向教师问好,非常有礼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积极作用,这是在教师教育和监督基础上实现的。
部分农村小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习惯与在学校中大相径庭,这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许多小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父母或祖辈的溺爱,因而在家庭中会养成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将这些行为习惯带到校园和生活中。在礼仪方面,对待父母不够有礼貌,缺乏待人接物的应有礼节,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独立自主能力较差。
1.定期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实现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家长会仅是每学期召开一次,无法很好地发挥家校沟通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家长会的召开时间上应做出合理的调整。可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分别召开家长会,确保农村小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便教师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真实情况。通过学生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行为习惯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家长会单向沟通的模式也应改变,可采用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教师要积极与家长交流,引导家长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家校合作的有效平台。
2.做好家访工作
家访是学校教师与家长合作的最直接方式,能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应定期做好家访工作,与学生的家长有效沟通。教师每年应对班里所有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确保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整体情况了然于心。教师要本着诚恳的态度、平等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合理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及需求。教师和家长一起探讨孩子行为失范的原因,并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设立家长开放日
每个学期学校都应该开展一次家长活动开放日,在开放日的当天,学校应将课堂教学图书室、活动室等对家长开放,让家长走入校园中,亲自体验自己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这对家长以后的家庭教育具有启发作用。家长也可以此增进对教师教学的了解,与学校教育保持同步。对于各类校园活动,可让家长尽可能地充分参与其中。例如,校内举办绘画展和文体竞赛,家长可以全程参与其中,发现自己孩子的潜能,在今后的良好习惯培养中就更加主动从容。
1.建立家校联系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培养后,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完善家长卡教师卡的制作,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随时填写,提供及时的反馈。不同的群体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评价也不同,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全面掌握小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心理诉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设家长学习班
在帮助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最佳途径在于父母的帮助,很多家长都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教育孩子的经验。因此,学校应开展家长学习班,让学生家长与教师沟通,学习相关的教育理念。学校可向家长介绍中国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家长在教育中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自身教育子女的责任心。对家长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指导效果,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小学阶段是好习惯养成的核心阶段,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决定其今后的发展。因此,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非常必要。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要采取家校合作的模式,使学校和家庭都对学生成长承担起责任。目前,学校正逐步摸索家校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共同推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