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 牛 童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课程思政指的教学体系,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寻求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展开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各专业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与人育才目标。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学作用,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学校党委需将政治建设放置首要地位,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育人育才”工作。遵循领导干部一线教学的传统,带头进入课堂为师生授课,通过将党课、开学第一课等课程,使思政教育成为“精品工程”。从而推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实现育人育才效果。
高校应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科研与实践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在课程思政育人育才体系构建中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学校党委、系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发挥联动效应,配合育人育才体系构建。以“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建设和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为重点,推动体系构建。整合高校资源,全面提升高校育人育才水平。
构建以课程、课堂为教学为主渠道的高校科学教育体系,首先是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都主动去参与课堂,积极互动;教学内容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网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立本校教学交流平台,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热情。针对学生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利用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在各门学科的教育中实现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育人育才目标。
一是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形式,切实发挥课堂作用。利用论坛会、网上平台交流等方式协助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二是抓住核心问题,精准施策。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计划严格实施。改革过程的各个时间节点必须精准把握,每个时间节点应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传统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输出,并未在课程中强调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引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目前,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经之路。尤其是当前高校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大学阶段是学生求学的关键时期,正是他们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需要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思政教育课堂十分重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必须接受正确的文化输出,才能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在课堂中可采取混合式教学法,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线上线下齐发力,共同打造课程思政的精品课堂。采取互动的方式,去了解当下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学生兴趣点去备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考核模式也不能只是看学生成绩,平时表现、学生个人品行也应纳入考核体系中。
根据各个学科的内容去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与具体的教学活动。利用互联网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程思政的力量。在使学生吸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确实感受专业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相结合的重要性。
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体系构建,是发挥课程育人育才的重要举措。总而言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科中应是自然的,巧妙的和有效的。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