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民族中学,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语文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是趣味无限的,语文课堂应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通常,老师备课都要结合教学参考书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设计的是教学目标,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有的老师把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混为一谈,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区分,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是目标不明确,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结合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来自己归纳学习目标,让学习目标深入学生内心,课堂学习做到了目标清晰。
例如七年级语文(上)12课《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参规定的学习目标有四点:1.学习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质;2.厘清课文写作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起作用;4.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这些目标别人的做法是直接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一闪而过。我则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学习目标,依据是仔细研究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由此确定本科的学习目标是:1.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分析各段落之间的关系;2.分析课文二、三段,完成表格,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3.背诵第四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之间是如何过渡的;4.品味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5.拓展阅读,学习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质。一共生成五个学习目标,分成三课时来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比被动接受教学目标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对比而言,这些内容符合教参的要求,没有偏离老师的教学目标。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材,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例如在教授《天净沙 秋思》这首元曲时,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游子秋日思乡的情怀是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想家的情感入手,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前描写一段秋日的环境,抒发悲凉的情感,课上再与马致远的作品比较,找到情感的共同点,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学完作品以后,还要让学生收集与思乡情怀有关的古诗句或名言,充分丰富相关知识积累,仔细体会思乡带给人们的愁思,以便深入体会到《秋思》中景中寓情的写法。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有问题的课堂,成为一个探讨性的课堂。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作用,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在梳理作品中的景物时,学生总结一下,共有九种: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景物之中是如何体现愁的呢?要看景物前面的修饰性词语,仔细去揣摩。有的学生忽然说,我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作品的主体。枯藤是赭石色的,老树是棕色的,小桥是灰色的,天空是灰暗的,夕阳是朦胧昏黄的,马是消瘦的,这一切怎能不勾起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呢?我顺势而为,假如写作背景介绍,让学生把插图图上颜色,体会景物的凄凉,感受作者的愁思。结果,语文课变成了绘画课,异彩纷呈,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兴趣很高。
又如,在学习鲁迅的《雪》一课时,学生准备好彩笔,课上读完课文,就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加进自己的想象,画雪。我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彩笔,接着就是作画了。短暂的寂静之后,我欣赏到了学生的画作,江南雪的确“滋润美艳”,北方的雪“如粉、如杀、不粘连”,这样一来,学生在比较难理解的文本中,生成了有趣的画面,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由此可见,重视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是最深刻的东西。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讲《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评价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如何看待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有的学生说胡适母亲的做法很好,严中有慈,犯了错误就应该惩罚,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也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她的教育方法不好,犯了一点小错就狠狠地惩罚,这样让孩子的身体受到太大的打击,会使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对他的成长不利。与教参的看法不同,这是多么难得的见解啊!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自圆其说,怎么能说孩子说得无理呢?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这才叫自己的评价。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索,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没有精心的预设,生成可能偏离三维目标,何谈生成性课堂资源?预设不该是静止的,应该富于灵动性,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具有开放意识,要有足够的弹性。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在课堂中准确洞察、敏锐捕捉从学生动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信息,相机而动,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列夫 托尔斯泰》一课中,我在第二课时设计两个目标,一是赏析文中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二是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进行写作实践。我预留了充分的写作时间,让学生把比喻和夸张运用到外貌描写中。写完以后,在课堂上展示,大部分学生完成的很好。孙铭阳写了一个同学的眼睛,注重了对眼神的描写,引起了同学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了一致好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的写作方法,比留到课下完成,效果好得多。至于余下的未处理的问题,我顺延到下一课时,灵活地调整了教学进度。
我们的教学设计基本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 维度来进行的,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教本、老师、学生、任何一个点,都有问题生成的可能,只有精心预设,对学生倾注爱,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