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理路

2020-12-07 06:08吴永刚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德新时代

吴永刚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一环、是新时代高校有效应对多元思潮挑战的现实选择。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師师德水准总体上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师德失范的现象,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停留于口头而止于行动、教书育人停留于教书而止于育人、严以律己停留于教学而止于生活、传道解惑停留于理论而止于实践等四个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要以优化师德成长环境和师德评价体系为切人点、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自觉提升为根本点、以推进创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师德

时代的发展总是给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提出新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的教师而言,要能够履行好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更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作为我国教师队伍中的关键群体,其师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能否完成、关系到能否正确坚持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安全,等等。当前,就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来看,既有与其他教师群体一样的共性问题,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认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才能为探寻解决之道找准着力点: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理路,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是师者之魂,是教师人格的精神担保,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和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理所当然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为人民谋幸福而服务的,而思政课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师德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及水平。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

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最终还要依靠广大教师。而在众多的教师群体中,思政课教师显得格外重要,这主要是由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正如习近平所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更侧重于理想信念的塑造、思想道德品质的锤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更为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品质。“不同于其他专业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融理论知识传授、道德品质养成、思想觉悟提高的教学任务于一身。”教师能否在教学和生活中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群体,往往被看作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常常冠之于“道德老师”:全社会对思政课教师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和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具有说服力,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能否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可见,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个根本任务,能否打造一支师德水准高、业务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最为关键。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一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向,社会主义高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严把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观,把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才作为基本要求。就思政课的功能和性质来看,它在培养政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者、阐释者、研究者,而且也是一个忠实的实践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思政课教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政治素养对于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起到关键性作用: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大学生正确政治立场养成的领路人和“把关人”,而且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启蒙者和引领者。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骨干力量,发挥这一群体的巨大力量就必须要以师德建设为抓手。

(三)新时代高校有效应对多元思潮挑战的现实选择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各种社会思潮汇聚和交流交锋的前沿阵地,竞相争夺高校这个主阵地就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扩大其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国家发展机遇增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同时,我国的思想价值观领域将会变得更加异常热闹,各种外来社会思潮和死灰复燃的旧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齐聚一堂。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经过乔装打扮悄悄地走进了大学生的视野,正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和改变着大学生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更有甚者,一些旨在颠覆社会主义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思潮在大学生课堂上“招摇过市”;究其原因,除了高校缺乏警惕性和应对之策外,就是思政课教师这一个群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帮助其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对非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衡量其师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揭示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以及帮助学生认清其危害,本身就是一个“解惑”的过程:愿不愿意“解惑”以及“解惑”的效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考量的范畴,更是衡量其师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教师作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各方面对其师德水准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党的十八党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总体上来看,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准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师德失范的现象:就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来看,有些是高校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一些是思政课教师特殊群体存在的问题。思想课教师师德“失范”的现象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停留于口头而止于行动

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必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铸魂育人的核心任务和重中之重,而思政课教师则是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主体力量;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信仰”是对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是前提和基础,关键是要在“真行”上下功夫:一个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必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如若停留于口头上,只能算作是“言傳”;传播信仰需要以身作则,一个实际行动往往要比一个百个空洞口号重要。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在其所发表的文章里高呼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以是否实用作为判断标准,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抛之于脑后,一旦在职称及职务晋升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牢骚不断:这种将理想信念停留口头而止于行动的师德失范现象,其实质就是“表里不一”,缺乏“身教”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说服力和信服力。

(二)教书育人停留于教书而止于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与育人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废:如果教师只注重教书而不育人,就只能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搬运工:教书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在于育人,教师一旦只顾教书而忘记育人,就失去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教书侧重于知识文化的传承和职业技能的传授,而育人侧重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纪律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全人格的锤炼。单从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所经常惯用的手段来看,表扬和批评缺一不可:在高校所有教师群体中,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育人就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对于能够体现“真、善、美”的言行进行表扬,对于错误的言论及行为要及时地纠正和惩戒:表扬和惩戒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的效果。而在我国众多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里,往往较看重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就造成了个别教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只专注于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习惯缺乏批评和约束,使得教师育人的功能大大折扣。由于当前大学生在学习方面越来越功利化,总是认为思政课与自己将来就业的关联度不大,对思政课的不重视导致课堂学习兴趣不浓、纪律松散;而个别思政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给自己“打高分”,往往只专注于教书,至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不理不睬。这种只顾教书不育人的师德失范行为严重地弱化了思政课的功能,降低了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严以律己停留于教学而止于生活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必定有着特殊的要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暾师的一言一行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而且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教师被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楷模,任何一个错误的言论和行为都可能被放大,社会上无数双眼睛在透视着教师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既是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教师自我修养的重要体现。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总是能够时刻严格约束自己,充当学生学习的榜样:严以律己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榜样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对教师而言,严以律己首先要从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法规开始,最终要落脚在为人处事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严以律己的教师必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楷模、必定是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必定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楷模。多元多变多样是当前我国思想价值领域的基本态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许多教师也被一些腐朽落后的价值观所虏获,在工作中常常以职称的晋升和职业的升迁作为动力,在生活上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里,有些人在教学工作中能够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而在生活中自我放纵、腐化堕落,这种把严以律己停留于教学而止于生活的失德行为,严重损害了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形象。

(四)传道解惑停留于理论而止于实践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密不可分,是师者的职责和应具有的能力。精细化培养成为现代大学的明显特征,不同教师承担着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得不同教师群体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方法及侧重点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专业课相比于人文素养课程,更加侧重于授业,即更注重于教授技能;思政课与专业课相比,有更加侧重于传道和解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不仅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师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传道就是要向学生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惑就是要解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惑,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回应和解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无论是传道还是解惑,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如果把传道解惑停留于理论而止于实践,就会显得空洞、苍白无力;而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遇到的苦恼和烦恼一概不理,有意回避社会现实问题,缺乏责任担当意识,这种师德失范现象进一步降低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如何加强师德建设?”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师德建设从来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不同时期师德建设的重点、难点及方法、途径等都有明显的不同,探讨师德建设这一个问题必须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既要加强和改进原有方法及途径的同时,也要结合时代条件创新思路。

(一)以优化师德成长环境和师德评价体系为切人点

师德建设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作,找准切人点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党和国给予了思政课教学足够的重视,全社会对思政课教师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和要求,各高校也在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依然不能令人满足。要改变目前在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方面遇到的困境,需要首先从优化师德成长环境和师德评价体系入手。师德成长环境作为隐形因素,对教师师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师德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师师德好坏的依据,对教师师德的养成具有价值导向功能。环境虽然是由人来改变的,但人的发展却无时无刻不要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要受周围环境的直接影响。优化师德成长环境大体上来说,需要从优化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入手: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和仁爱宽厚的校园文化是思政课教师师德养成的必要条件,尤其要大力克服对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绑架”现象,既要给思政课教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不能给予太过于苛刻的要求。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的风向标,目前专门针对思政课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设计的师德评价体系甚少,由于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现行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笼统且偏重于业务水平的考量:优化师德评价体系要突出精细化和科学性两个向度,以更好地发展师德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功能。

(二)以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自觉提升为根本点

“教师师德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加强教师道德人格的塑造。”师德建设最终要回归到教师道德人格的塑造,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任何教育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道德人格的塑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不断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断地接受教育是思政课教师道德人格塑造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其自觉地提升师德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是指教师自我领悟到自己师德的状态需要通过修养不断向更高的水准持续攀登的活动及其达到的状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不仅有助于其认清自身的师德状况及不足,而且更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各类教育活动和培训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教育培训的内容缺乏新颖、形式单一,内容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教育教学方法、教材体系等方面,形式是以专家讲授、小组讨论为主:这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活动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就必须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引导思政课教师加强自我塑造,除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外,要着力强化思政课教师师德自觉提升的意识,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以推进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

新时代需要创新,创新是新时代最显著的标志。“愿不愿意创新”以及“有没有创新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师德考量的重要范畴。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创新不仅是业务能力水平的反映,而且更是师德状况的直接反映。一个师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总是能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总是在守正创新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及亲和力和针对性;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必定是一支创新型的队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必须要以推进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首先,教师的创新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推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是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首要前提和核心: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需要在教师的选配上和培養培训上下功夫,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其次,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推进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广大思政课教师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要积极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搭建开放式的共享平台。最后,新时代要推进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出的“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根本遵循,不断夯实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道德素养和实践素养。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德新时代
致良知与师德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