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

2020-12-07 06:08欧姣姣祁君
关键词:工作路径大思政资助育人

欧姣姣 祁君

摘要: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之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显得尤为突出,思政教育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引领已是大势所趋。随着国家资助育人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各高校资助育人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做法上不断创新。目前,将资助育人融入工作实践的导向越发清晰。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奠定资助育人基础;以学生需求为本,资助育人融入四个维度;加强资助育人过程全方位,方式多元化建设;明确资助育人价值导向等方法充分发挥高校资助育人扶志扶智的思政功能,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发展。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何为“大思政”?究其内涵而言,即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日常的工作理念以及系统的体制机制中,以“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为核心要义。在“大思政”战略定位的排兵布阵中,高校资助工作的思政育人功能被高度重视,2017年教育部发文着重强调“资助育人”体系完善的重要性,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再次明确要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改变传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观,把握困难学生发展新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内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思政育人功能,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的优化与创新已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和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各学段招生人数不断增长,教育事业发展与困难群众教育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我国在本专科教育阶段已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建立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降低教育支付成本。经济资助模式基本成熟的情况下,遵循高校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发展型资助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改革方向。张静和冉光仙认为资助可分为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激励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向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资助育人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具有广阔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育人工作。随着“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分步推进,较多的贫困群众摆脱了绝对贫困线,高校贫困生的人数正在逐年递减,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也在逐年减轻,强有力的物质帮扶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发挥基础功能的重要保障,绝大多数家庭贫困学生不再为“上不起学”而失去成长机会,精神和能力的资助已经走上了舞台。

目前就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发展进程而言,相当大一部分高校尚未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形成系统性、发展性、针对性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因此,部分受资助学生尚存在感恩意识缺失、理想信念迷茫、能力技能不足、心理状态自卑、生活适应不良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问题。郭丽君和李建伟的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有如下表现:自卑、焦虑、矛盾、敏感、嫉妒、偏执和退缩等。雷镕甄和陈思思认为贫困大学生更注重学习成绩导向,毕业时的就业欲望更强烈,社会观念更为浓重。许振兴认为贫困大学生在高校相对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交往中更倾向于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和人际信任危机。翟军卫和张培研究表示贫困大学生更少关注个人性格爱好的全面发展,掌握技能单一。据学者们研究,当代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建设;日常人际交往发展;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社会多方资源获取等方面的表现较普通大学生有所欠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贫困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处于弱势的同时勇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和寻求认可,如参与兼职、初级创业等。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实际资助育人工作之间的矛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一、完善资助育人制度设计与管理模式,奠定资助育人基础

高校资助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目前,我国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贫困学子的入学权利,高校也积极开陈出新在宏观政策之下不断细化实施原则和实施方案。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细致的资助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机制较为不足,同时,思政对于资助育人的引领较为缺乏。首先,思政理念必须融入资助育人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目前高校较少将思政理念运用到资助的范畴之中,高校应从以往的单纯资助,转变为思想、心理和能力的全方位资助。资助育人对学生成长的引领要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迈进。高校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专业特点、学院特点和学校特点开发出更加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资助制度,以取得更加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在人才培养的各个发展环节中,高校应贯彻落实“大思政”的指导理念,全方位融入思政工作,积极构建和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比如优化思政课程、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等。其次,资助工作项目化管理、资助流程大数据化管理、资助方式现代化开发。高校在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评定意义、评定作用和评定效果方面的开发还有待完善。以制度为基础,各高校不断衍生出更多全面成熟的资助工作方法,如考虑到资助时机的灵活性,对于需要临时困难补助的学生采取及时有效的帮助等。但是目前,较多高校还是采用家庭年收入、学生消费金额和是否有使用高端产品等单调和生硬的条件来认定贫困生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大数据时代下,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资助资料的大数据管理不仅有利于发现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群体性问题,也有利于个案的管理,比如学习机会的定向扶助、游学项目的资助等等。最后,融会贯通链接各方资源,确保资助主体准确定位,资助资源有效衔接。现阶段,高校资助政策和地方性资助政策的联合机制不够完善,会出现学生受多重资助或者由于在校信息确实错失地方性资助的机会。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高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方面的资助额度、资助范围、资助侧重面等方面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和重新考量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应多方面了解和链接资助政策与资源,广泛开发资助渠道,从“等‘死水”变为“引‘活水”,将学校资助与地方性资助有效衔接,确保每一位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最为及时、有效和充分的资助,给予困难学生追求更优质教育条件和培养资源的平台。

二、以学生需求为本。资助育人融入四个维度

资助育人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因此以学生需求为本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高校多采取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各学院——各年级——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的七级管理传递模式。确保有针对性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并在尊重、关爱和保护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工作。高校应抓好各资助要素之间的联动协同,推动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一是资助育人融人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育思想,育灵魂,解决青年人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是培养青年人才国家情怀的关键,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密联系。高校应通过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教育等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强思政教育趣味性建设,让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在学生心中扎根,加强政治引领。二是资助育人融入课程学习:课程学习是作为一个学生所必须经历的一项校园活动,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专业课老师也要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在学习中融入日常关心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同时,依托专业学习特色的“校政行企所”等多位育人模式,与校内外单位合作开展资助育人,如“精准资助大学生千人计划”资助活动、专项调研实习活动等,将资助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升受资助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资助育人融入社会实践,拓展身边资源:社会实践是大學课堂的延申,是广大青年丰富日常生活,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鼓励高校贫困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有助于其人际交往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高校通过指导参与公益社团活动及设立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紧密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其全面提升,如“自强社团”和“爱心超市”等,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增加受助学生与朋辈群体之间的接触机会和面积,无形之中加强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多听多看多学之中发展身边资源。四是资助育人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培养。人在情境中理论显示生活在有良好传统和文化氛围的环境之中的人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高校应不断加强学校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归属感建设,使得“爱生助生”蔚然成风,学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学校政策制度有温情地公开化。

三、加强资助育人过程全方位。方式多元化建设

高校必须将资助育人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将其融入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是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时段。入学前做好资助政策和制度宣传;入学时积极拓展和开发“绿色通道”功能: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启蒙,精准资助,全面资助;毕业前提供有效的就业技能培训:毕业时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援助和开发激励手段。受资助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全过程学习生活中通过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七大类项目全方位锻造,在有规划有准备的培养之下,有助于受资助学生的计划性和自信感提升。二是展示在学生发展的多个角度。通过评优评先选举先进榜样鼓舞学生:通过有偿勤工助学服务促进学生独立自强:通过日常活动进行诚信和感恩教育:通过寝室和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团结友爱,将同样的资源和平等的学习环境展示在受资助学生的面前,从多方面为其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与平台,于日常中激励和提升受资助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三是拓展大学生发展的全方位服务:(1)以寝室、学习小组、班级和社团等为载体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朋辈群体交往圈;(2)全校教师统一战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关心帮助贫困生,做起无心,实则有意的帮助更能感染人;(3)将理想信念政治教育、励志感恩情感教育、心理健康生活教育、素质能力提升教育和创新创业自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为困难学生量身定做“成长菜单”,在全方位培养中打造困难学生优秀技能、强韧心态、开阔眼界以及综合实力,每一只会飞的小鸟都需要自己独立尝试迎风展翅飞翔;(4)加强家校联动,家校信息互通,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学生信息可更有效开展工作。同时,原生家庭的理解与支持是贫困生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明确资助育人价值导向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大学生的资助需求和资助模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资助本身的价值导向来看已经从单一物资资助模式向发展型资助模式转变,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已经变“输血”为“造血”,工作模式也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资助主体贫困生的价值导向来看已从“物资依赖“阶段向“独立自主”阶段发展。贫困生的主体意识也呈现单纯受助——自强自助——发展助他的三级递增趋势。高校资助工作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够实现和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的无缝对接,从而影响其思想意识,起到价值引领作用。高校应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的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积极的价值观导向融入日常校园建设和学生教育之中。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主题班会、红色实践等活动以外助为辅,内化为主的理念厚植学生自强感恩奋斗精神,强化学生爱国精神和时代责任,以价值观教育补给学生精神之“钙”,全力推动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如开展党员暑期实践寻访活动等。高校资助育人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与纪律意识,有形的资助可以帮助他们一时,无形的资助和内化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一生。

猜你喜欢
工作路径大思政资助育人
城市化进程中群众文化工作路径优化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企业政工师工作路径的探析
优化考务管理工作的路径分析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