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发展目标的我国农村水情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0-12-07 06:08熊渤王腾
关键词: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熊渤 王腾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任务,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水情教育面临农村节水教育、涉水农业生产教育、水污染防治教育等三大困境,有基于此,提出在绿色发展目标下我国推进农村水情教育的应对策略:一是强化水资源价值教育,提高农村水情教育实效;二是应加强涉水农业主体的市场化教育,提高涉水农业主体交易实力;三是构建多部门联合的水情教育團队开展灵活务实的乡村水情教育;四是结合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建设一批贴近农民的乡村水情教育基地。

关键词:绿色发展:水情教育:乡村振兴

水情教育是通过信息解析、节约运动、道德说服等多种形式,进行水状况、水常识、水政策、水文化等知识的传播,培养公众水危机意识与节水行为的一种教育类型Ⅲ。2015年6月,中宣部、水利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水情教育规划,是未来一段时期全国水情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水情教育已经成为保障水安全的新途径,也成为学术研究的新课题。从全国水情教育工作执行情况看,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地区已成为当前水情教育的薄弱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以专章形式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的任务,提出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的行动目标,确立了我国下阶段农业绿色发展的任务目标,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新时期我国农村水情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在绿色发展战略目标下,我国农村水情教育教育到底存在哪些短板,以及如何针对施策以适应农业发展转型的需要,当前学术界尚未有系统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紧密结合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探索我国农村水情教育的基本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

《规划》首次以国家政策形式明确了我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点任务是农业的绿色发展,并对这一任务做了具体部署,为了进一步理解农业绿色发展目标任务设定的背景与内涵,以更为全面与准确的把握在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农村水情教育工作的重点与方向,我们从《规划》确定的资源、生产以及污染防治三个层面分别展开阐释。

一是资源节约。自然资源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更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所以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应是农村绿色发展的基础与关键。以土地资源为例,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的农村土地撂荒、闲置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因一些农民以各种形式长期居住在城市,其农村宅基地也出现了大量空置现象,从而在间接上形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与土地资源不同的是,水资源的浪费在表现形式上并非是“闲置”,而是“滥用”,一些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农村湖泊本可生产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由于利益驱使以及缺乏监管,一些农户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涸泽而渔”,这种对水资源的滥用情况可能较土地资源的闲置情况更为严重,因为闲置尚可通过提高利用率解决,但是滥用可能是从根本上断绝了资源永续利用的可能。因此,《规划》将资源节约列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源头上为农村农业保住发展基底。

二是清洁生产。这是一种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除可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外,还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效应,一种良好的生产方式应综合考虑资源消耗、生产成本、产品价值以及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外部成本,只有当产品收益大于包括外部成本在内的各类成本之和,才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在此前提下,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与内外部成本最小化,便成为绿色发展中“清洁生产”的目标。当前,由于我国农村缺乏有效组织管理与环境教育体系,农民用水粗放低效,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较严重等情况广泛存在,如近年来农村水产以及畜禽养殖行业的发展,虽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在生产过程中滥施肥料、粪污直排等行为严重污染河流和水库,导致河道水体变黑、富营养化,水藻营养过剩等一系列后果,造成了巨大的外部成本,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发展正是从协调发展与环保的角度,以解决农业发展长期存在的困境。

三是污染防治。如果说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业绿色发展的前端与中端问题,那么污染防治则是解决发展的末端问题。我国的农村水环境污染一般分为内生性污染和外生性污染。内生性污染包括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民生活污染;外生性污染是指自农村之外转移过来的污染,如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排放向农村转移的污染。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生活污染、企业污染、养殖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这些不同来源、形成原因以及严重程度的污染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我国农村日趋严峻的环境质量状况。我们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做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就是要减少甚至避免因污染对农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侵蚀,从而影响农业生产资料的品质,加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本(表现为资源与环境修复),最终导致农业发展不可持续。

二、绿色发展目标下农村水情教育的基本困境

农村绿色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就是要看农民是否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生态自觉,是否能够将自身的生产行为与农村自然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形成生产与环保双赢的发展模式。基于我国大量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试图让农民实现在生产的同时兼顾好环境资源的保护,必然存在巨大障碍。因此,必须从自然资源环境教育人手,通过知识输入提高农民的生态理陛,最终实现农民的理性驱动与国家绿色发展目标相契合,广泛调动农民绿色生产积极性。而在农村的自然资源环境教育中,水情教育无疑是关键一环。结合上文论及的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任务要求,我国农村水情教育大致存在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农村节水教育困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商品走向市场化,水资源作为农民的生产资料,在农村基本属于集体的公共资产,如能带来更大经济价值,极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即所有农民都会尽量多的利用水资源去生产创造对自己有利的产品,其中农村大量的湖泊污染问题就是其中一典型例证。传统的水情教育方式通过引导用户有效使用节水器具,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但农村农民生活用水较少使用节水设施,生产用水也主要以自然取水为主,能够实施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有限。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当前我国农村大量存在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使得教育对象缺乏掌握节水技术能力与知识水平。

(二)涉水农业生产教育困境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长期存在“三低”状况,即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程度低以及生产技术水平低,而清洁生产是一项系统工作,尤其水产等涉水农业,需要有较高组织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协调、管理才能实现,组织化程度低使得农户各自为政,各农业生产者之间无法形成高效统筹,最终造成农村物质循环的断裂,无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个体农户通过分割湖面承包鱼塘的现象,因缺乏河湖流域的综合管理,导致湖泊富营养化愈加严重。首先,在低组织化影响下,对农户实施水情教育便缺乏单位依托,导致教育效率低下。此外,无组织化所形成的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还容易导致“公地悲剧”,单纯通过教育手段无法让农户抵制通过消耗水资源及破坏水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利益诱惑。其次,农业规模化程度受组织化水平影响,低组织化的农户之间无法合作形成规模化农业企业,从而导致农村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利润较低,农民对农产品价格较敏感,如实施清洁生产,势必将进一步提升成本,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角度,水隋教育对农民环境意识的提升很难取得显著成效。再次,农业的低规模化导致农村企业或农户生产技术与效率较低,缺乏技术支持,水情教育就无法通过技术学习的方式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城市节水教育往往是通过节水器具与技术的推广同步进行的,而且这种基于技术的教育容易被受众接受,实施起来也更加简便。

(三)水污染防治教育困境

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污染的制造者分布较零散,污染排放原因各异,受众需要接受教育的内容与程度也不同,故无法实施集中统一的教育方式,影响教育的效率。且绝大部分农村农业主体学历层次较低,环境意识淡薄,通过教育实现这些地区农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较为困难。一些城市近郊农村虽然人口以及农业企业较多,但是这些地区往往成为接纳城市污染的重灾区与城市扩张的牺牲地,这些农村区域的农民也开始出现市民化倾向,成为穿梭于城乡之间的流动农民,很难有时间精力去主动关心农村环境问题,这就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地区开展水情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绿色发展目标下推进农村水情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水资源价值教育,提高农村水情教育实效

由于我国农村水资源的社会公共物品属性,农村水资源市场价值无法得到真正体现,水资源价值实现的非市场化导致农户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缺乏节约与保护的动机,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在农村开展水情教育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技术或者单纯号召农民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层面,而应将教育内容转向到水资源价值教育,只有让农民了解水资源是可以带来巨大市场价值与超额利益时,农民才能从被动服从性节水走向自觉节水。从具体的教育内容而言,我们认为农村的水情教育并非只是简单向农民传递水资源的地理分布、环境状况、保护形式等有关信息,而应给农民提供切实可行的绿色发展系统化解决方案,而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要让农户知晓水资源价值转化的重大意义与具体方法,其中又可具体分为意义教育与方法教育。所谓意义教育,就是要告知民众水资源的潜在的高价值陛。可以向广大农户全方位展示、推广以及分享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建设成果以及农村绿色水产成功案例,给农户提供足够机会与渠道深入了解水资源在推进农村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地位,让农民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激发农户保护与节约水资源的原始动力。所谓方法教育,就是要让农民在了解优质的水资源能够创造出高品质农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实现水资源价值的有效转化。比如,一些拥有良好水生态环境的农村抱着“青山绿水”这个聚宝盆,但因缺乏将其转化为农民财富的手段,导致这些绿色资源“常在山中无人问”,因为这些优质资源长期得不到价值转化,农村便会放弃对其保护的动机,最终导致资源价值流失。针对这一情况,可通过绿色生产示范、生态农业专家下乡授课、政府与社会组织水资源绿色产业开发指导、以及先进绿色农业企业技术传授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农民希望实现水资源价值转化的目标,最终形成农民绿色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

(二)加强涉水农业主体的市场化教育,提高涉水农业主体交易实力

市场决定产品价值,水资源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市场支持,因此,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农户的水资源价值教育外,还需要在交易环节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教育。我国农村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低组织化与小规模化,导致农户在参加市场交易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购买者很难在市场上知晓农产品是否为绿色产品),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中“绿色要素”的市场价值实现,实际上,没有市场的接受,农业的绿色产品就没有价值,这就会自然形成对水资源节约保护的负向激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针对涉水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向市场推广自身产品中富含的水资源价值的技巧与能力,如让农业主体学会如何将良好的水资源价值与自身产品的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如何向消费者有效传递富含在农产品中的水资源价值信号,以增加涉水农产品的“绿色”附加值,让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水资源买单。

(三)构建多部门联合的水情教育团队,开展灵活务实的乡村水情教育

当前,我国只有各级水利部门内部设置有专门的水情教育部门,负责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水情教育工作,但这种政府单一主体工作模式在推进水情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困境,比如,因水利部门掌握的水情只是与自身职责相关的防洪排涝、水利设施、水量调度等内容,但对于“藏于水中”的水生态、水环境、湿地状况等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因此,水利部门在进行水情教育時往往是不全面的,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水情教育受众特别是低学历、高年龄的农民的接受度。另外,水利部门的日常工作比较偏技术性,对水情教育的深入研究与创新不够,对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组织化与规模化、分布较为零散的广大农民而言,水利部门单方的这种行政化的教育手段与方式是无法满足群众需要的。有鉴于此,我们可尝试建立水利、环保、林业、自然资源等跨部门水情教育讲师团,各部门可从各自职责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水情教育手段与内容创新,形成完整全面的教育体系。社会组织加入水情教育主体队伍之中,其作用是可以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尤其是在满足群众多元与临时陛教育需求时,这些组织可以及时因应群众需要,让水情教育更加务实、更能落地。同时,企业的参与既可以借助自身从事绿色产品的生产实践经验,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经营相关的立体系统的学习模板,提升农民高效利用水资源从事绿色生产与盈利创收的能力,也有助于通过传授自身组织管理经验教育农业生产组织提升农业生产绩效的方法,以促进农业企业朝着组织化、规模化之路迈进。

(四)结合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建设一批贴近农民的乡村水情教育基地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农业农村部还分两批公布了81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但这些政策的落地实现需要农业主体的紧密配合。而提升农业主体对这些政策的配合度可以说就是当前水情教育的一大重点,因为从目标定位而言,水情教育与国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相契合的,即两者都是为了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只不过水情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因此,我们认为,应将水情教育与绿色发展的政策实施结合起来,形成水情教育与农村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合作、同步推进的工作模式,以此既可促进绿色发展政策的真正落地,又能提高水情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操作层面而言,就是要将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内容寓于水隋教育体系之中,构建农村绿色发展水情教育模块,建设更多贴近农民的乡村水情教育基地。过去的水情教育大多只是对水资源基本信息的科普性与基础性介绍,但缺乏与水相关政策的内容,而水政策应该说是水情的重要内涵之一,同时,公共政策理论告诉我们,政策的形成过程必须包含政策的宣传与教育内容,所以,我们应该向农业主体提供准确、及时以及通俗易懂的“政策水情”,让其能及时了解国家需求以及对未来涉水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举措,从而使留守农民能够适时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及时构建与国家要求更加契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