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高中体育教师越来越重视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也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此时的高中体育已经不仅发挥着锻炼学生体能的作用,同时也关注着学生体育意识及多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基于此,本文具体探究了构建高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重视对自身体质的强化和体育知识的学习,以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增强体质,获得个性发展。而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識,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优化课堂教学工作,是新课改对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要求。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开设合理的体育教学课堂,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活动中,继而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和能力。
一、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中体育创新教学不充分,除特长生外,大部分学生所接触的教学内容都是一成不变的。且体育课堂开展方式不全面,创新度不足,往往以1000米、立定跳远、短跑的模式或自由活动课程为主。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缺少关注,在课堂忽视体育精神的阐述,这些现象使得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因此高中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体育教学缺乏目标性、长期性与可持续性。
二、构建高效体育课堂的策略
(一)巧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高中生学业繁重,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所以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十分重要。高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来促进教学,并丰富体育游戏形式,从而提升体育活动的趣味,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篮球二人配合上篮”的体育训练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告知游戏规则,由两人协同对对手方的篮筐发起进攻,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击地传球和背传的传球动作,而此时对方四名队员展开联防。在这一游戏氛围中,会推动学生与体育知识形成独特的关系和联想,进而有所创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超越了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限制,将游戏与体育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进行思考与谋划,寻找最佳传球时机,实现身体和智力的双重发展,这就在提升课堂趣味性和智力性的同时增强了实效性。
(二)优化分组,培养学生合作运动能力
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后,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与实际课堂活动的联系性。为此,应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他们通力合作来达成学习目标,优化其分组原则、方法与管理。通过相关探究型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此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合作运动能力。例如,在进行跳远活动时,笔者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没有给全班学生制定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同组异质和异族同质的原则,先让他们根据自身能力进行三轮跳远,然后以这三轮的成绩为基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弹跳能力,然后为他们设置不同的标准。接着,根据所设置的标准进行分组,确保每一组中都有不同弹跳能力的学生,并引导成绩较好的学生多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成绩。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每一组都仍然保持着良性的竞争关系,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彼此的合作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使体育教学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三)实施情感教育,明确体育训练价值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性,很容易使一些教师忽视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就可能导致体育教学片面化。而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体育教师应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关注教学中的情感元素,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心理状况,培养他们正确、良好的体育思想,使其正确面对挫折和苦难,逐渐爱上体育。应将体育活动与情感教育相联系。例如,以孙杨的十个指纹开启课堂教学,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展示孙杨在常规运动与奥运会比赛场上的情况,体会他的那句“你不尊重我可以,但是你必须尊重中国”背后的内涵,将国家荣誉与个人荣誉的关系引入课堂,让同学们充分知道体育强国梦与奥运精神之间的关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展示体育精神为导向,使高中生明确体育训练的价值,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从而引发他们的共鸣与反思。让每一位高中生都爱上体育运动,并从自我出发,深化体育学习意识。
综上所述,构建高效地高中体育课堂是高中体育教师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握体育改革的内容,立足学生主体,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积极贯彻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在锻炼中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以此开发他们更多方面的能力。希望通过教师们的不懈努力,让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发展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让高中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宫福乐.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160-161.
[2]蒲虎军.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