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楚娇
【摘要】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整个教育共同体(学区)内,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备受关注。学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有效实施是以心育课程的建设为基础的。就学区而言,我们可以把学区内各校的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一致化、内容连贯化、方法创新化,让教育共同体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教育共同体;小学心理;课程建设
国家在提出新课改的相关标准之后,社会以及各个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而教育界也开始更加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开展更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各个学校在教学过程当中并行的主线之一。但很多学校并没有配置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所以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需要拥有更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学生的问题。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整个教育共同体(学区)内,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备受关注。学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有效实施是以心育课程的建设为基础的。就学区而言,我们可以把学区内各校的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一致化、内容连贯化、方法创新化。
根据省教厅下发的文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定位时,曾明确提出,这一课程存在的根本在于可帮助学生提高整体心理素质。不仅要使学生面对良好的发展环境,拥有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本文重点分析当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教育共同体下小学心育课的教育目标一致化
首先是目前小学阶段正在使用的心理课教材——北师大版本的心育课教材。这一套教材对于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总的教育目标范围较广,在这当中涵蓋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动机和兴趣方面的培养,同时还偏向于考虑学生的思维及分析能力。因此,从教育的目标来看,解决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多项问题。除此之外还提到学生的情商部分,从内外两个要素改变学生与人沟通交流时的整体能力,这个是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的“爱与归属感”的需要,最重要的内容展现在于使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与他人沟通交流过程中,更有合作集体的意识。从内在的角度分析,积极面对生活,要能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诚实和自信的品质看待世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各年级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各有不同。那我觉得运用这些内容来开展心育课时要重点抓住共性板块和特色主题两条线。
二、教育共同体下小学心育课的课程内容连贯化
我们将1-6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出来,可以看到,涵盖一到六年级所有学生的信誉课题,都包含认识自我和学习心理。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添加了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等相关内容。在中年级的课程中,有与角色意识和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而高年级的心理课程则考虑到情绪调控、青春期心理、升学准备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年级组都会有一些共性主题板块,比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而这些主题在每一个年级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都是不同的。接下来笔者就以“人际交往”这个主题为例来谈谈对于心育课的共性主题板块,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和做法。
对于低年级而言,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题课,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学会如何培养友情,所以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一般会更加偏向于如何倾听或遇到问题时主动说“对不起”等。但是在进入到中年级后,这个时候学生的交往特点就会偏向于分帮结派,我们有一些老师如果平时多留心的话,就会看到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开始男生和男生玩,女生和女生玩,甚至是出现“小团体”,所谓的三个女人一个超级市场的现象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在这一年时间段当中,对学生的培养要更加重视团体配合以及自主能力等。因此,对应的课程主题一般情况下会有左手和右手等。而在让学生体会到集体荣誉感和学会合作的基础上,到了高年级,心育课上对于人际交往这个主题又提出了另一个高度的教育模式。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主题要更加偏向于对学生了解社会的链接,简单来讲就是让学生更加亲近社会,学会感恩父母或让学生能够更加信任他人。在这里笔者插一句题外话,我们现在实行九年一贯的学区制,就人际关系这个主题可能到了初中的各个年级要会有不同的变化,而在这里只以小学为例。言归正传,设置相关主题时,要重点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所处的年龄段,重点分析这些基本信息和内容,使得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且能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自我,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枯燥。让学生可以将心育课上所学到的内容强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成自身成长的动力。
“关键期”这一重要理念最早来源于洛伦兹,他在研究在小学阶段学生过程中,重点将不同学生按照年龄段和性格特点等分成几个关键期。当学生在低年级时,他们刚进入小学阶段,整体思维依旧无法理解超像话的内容,且很多学生并不适应小学生活,很多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开学一个月后还沉浸在“爸爸去哪儿、妈妈去哪儿”的悲伤中,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适应环境”在低年级的心育课程上是不可缺少的;而到了三、四年级,这个时候男女生都开始发育,正是性别教育的又一关键期,这时在中年级的心育课引入“性别角色”这个主题是至关重要的。而当学生到了五、六年级,意味着他们已经在敲开青春期的大门,有较多异性交往的问题出现,学生需要有人对其做正确的引导。那在这个时候“青春期教育”在高年级的心育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所以,对于这些关键时期出现的特色主题,笔者认为,第一要抓住关键时期来开展课程,因为这些关键点都具备不可逆性,学生到了中高年级才来讲学校适应,那就没意义了;其次便是要结合受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课程环节,在这一方面,心理老师在平时要多留意学生的表现,还有及时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需要来展开高效的授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结合个体咨询。一般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正确的引导下,还在这些关键期出现适应不良的学生毕竟占少数,所以心理老师要根据课后追踪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案咨询。
三、教育共同体下小学心育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化
当然,在上面所提到的“个案咨询”是我们上心育课其中的一种方法,那在小学阶段,心理活动课程当中,可以选用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面对更多学生可以团体辅导为主。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相关情境,利用不同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让他们了解生活的实际情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加偏向于游戏辅导带来的影响,而且在这一年龄段中的学生,大多数注意力集中水平较差,我们通常会采用情境设计和游戏辅导相结合,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和强化良好行为;而到了中高年级,我们会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偏好,采用相对而言难度系数更大的心理剧、案例分析等的方式,让学生在体会和思考中去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心育课重在体验,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对小学时期的学生素质培养,要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应对学习和生活。在如今,我可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标准,在教育共同体内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一致化,内容连贯化,方法创新化,让教育共同体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让更多学生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