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
摘 要:对“叙述视角”的认识与运用是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写叙述类文章时面临的问题。《婴宁》作为《聊斋志异》这朵桂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多元性立体化的叙述视角取得了“在限制中寻求突破”的效果,为这颗明珠增色不少,可作为学生写作叙述类文章的典范。
关键词:写作教学;叙述视角;《婴宁》
如何叙述能够更生动?怎样呈现主题才能更突出?这是高一学生在叙述类写作中面临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写作时遇到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对“描写手法”“叙述视角”的认识与运用。
仔细分析,“描写手法”是我们的传统文学知识,种类繁多,师生可借鉴的范本极为丰富,学习掌握起来相对容易;而“叙述视角”,这个语汇是“舶来品”,属“叙事学”范畴,近年随着外国小说较多地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进入我们的视野。事实上,我国历代的文学经典,从来不缺“叙述角度”运用得出神入化的好作品。解读经典,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叙事能力的好方法。
叙述视角本身就带有某种自觉意识,使用好叙述视角,能让故事情节更加清晰分明,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结构篇法更加紧密严谨,语言表达更加引人入胜。《婴宁》作为古代文言小说中的佳作,其叙述视角体现了较高的叙述水准,值得我们探究学习。
一、多元性立体化
“情之至者,鬼神可通。”《婴宁》以时间为线索,将现实的人间和鬼狐的世界时而并行,时而交织在一起,叙述了书生王子服和狐女婴宁纯真浪漫的爱情故事,婴宁的少女形象也历来被人所称道、喜爱。《婴宁》的璀璨夺目犹如“满园春色关不住”,这离不开它以时间为主导的多元性立体化的叙述视角。
(一)全知全能视角开篇叙事
《婴宁》与《聊斋志异》中大多数作品一样,采用全知全能视角进行开篇叙事。作者用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交代了书生王子服的身世背景及他与婴宁美丽的邂逅。归家后王子服神魂丧失,相思成疾。吴生探望,假言宽慰,锐身自任而去。我们借上帝之耳目视角,进入了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也产生了内心的审美期待。
(二)限制个体视角中途转换
作者随之一改全知视角,步步为营,巧妙转换成流动的有限制性的个体视角。首先,我们循着王子服寻找、再遇的步伐走进了婴宁那诗情画意般的生活环境。聆听王子服与老妪、婴宁的对话,进一步感受了婴宁的痴憨,因与观众视角同步,于是,王子服视角里的婴宁就是我们眼里的婴宁。当婴宁被王子服带回家后,在王母的眼里,“此女亦太憨生”,婴宁的善笑、痴憨又借王母和吴生的对话呈现出来。在邻女少妇视角里,婴宁心灵手巧,善操女工,精巧绝伦。女婢们犯了错多央求婴宁去向王母求情,因此在家中奴婢的视角里,婴宁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女主人。受限视角的运用,增强了婴宁“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的可人模样,故而“人皆乐之”。
(三)内聚全知视角焦点收尾
余下内容,作者看似又使用全知视角来叙述结尾,其实不尽然。婴宁爱花成癖,喜欢摘供簪玩,王母遇见都要责怪。严惩荒淫无礼的西人子的恶作剧,大段内容并未出现婴宁,直到“邻人讼生,讦发婴宁妖异”后,才出现王母对婴宁的评价和教诲。叙述者犹如上帝一般出入讲述者的内心,对人物的性格品行和言行举止都了如指掌,但并不告知读者这个叙述的焦点人物婴宁的所思所想,实则也使用了限知视角叙述。
紧接着作者讲述婴宁孝敬凄恋的鬼母,借婴宁之口道出了一直困扰读者的身世之谜,亦憨亦黠的婴宁跃然纸上。这段自述插叙运用了内聚型限知视角,读者读之毫无生涩突兀之感。最后以爱笑的婴宁之子收尾。可以说,这部分内容始终围绕婴宁这个焦点人物,在不同限知个体视角的过滤下,显示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感情色彩,最终组合成了圆形流动视角,即全知视角。
二、在限制中寻求突破
《婴宁》叙事视角的巧妙转换流动,在限制中寻求到了突破,极大地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感,让主题思想的表达变得丰富又含蓄,也让文本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审美活动。
(一)以实击虚,故事更加真实耐读
《婴宁》讲述的是人狐恋的爱情故事,本就虚构而成,但浪漫主义的笔调中依旧有着现实主义的因子扎根其中。亦真亦幻的叙事作品,唯有突出真实感,才能更加耐读。因此,作者采用了避虚击实、以实击虚的技巧。如王子服邂逅婴宁后的神魂丧失,相思成疾,这份情感真实地可感可触,而初见王子服的婴宁却被避开,一片空白。作者将全知视角都放在了更容易引起读者共情的男主感知上,自然让读者深入文本,颇存遐想。
另婴宁为狐女,本就虚幻,居住环境若直接叙述,容易让读者出境。因此,作者一转视角,让相思成疾的王子服听信了吴生的话,怀梅袖中,大病未痊愈,孤身一人,负气自往,寻求心中女神。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婴宁的住所,看到了婴宁的生活环境。如下: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人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如此清幽秀丽,如此不染尘埃,完全符合婴宁身上那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由王子服限制性的个体视角来叙述,合情合理。当听到墙内婴宁娇细的声音,正是多日来梦回萦绕的她,墙外的王子服仿佛清风自来。同时,在这取舍和趋避中也造成了情节的千变万化,王子服的个体视角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如此痴情书生,是陪衬又如何?天下有情之人都会为之动容。即使真是假,读者也会深陷其中,真可谓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二)内外结合,婴宁更加立体丰满
据统计,《聊斋志異》中视角的承担者大多是古时书生,整个故事的感知焦点都是通过书生的认知和各种知觉意识活动表现出来的,而《婴宁》可以说是内、外视角叙述的双向流动。
一花一笑一婴宁,可谓内部视角的叙述。但明伦作眉批:“此篇以笑字立胎,而以花为眼,处处写笑,即处处以花映带之。”爱花成癖的婴宁,出场即“撚梅花一枝”,姿态优雅,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再见时亦“执杏花一朵……含笑撚花而入”。宅子里“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小园里更是花木四合。嫁入王家,院子里依旧无非花者,真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笑是婴宁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出场便是笑语自去,再见时含笑而入,后来又是隐笑、嗤笑、忍笑、大笑、狂笑等,各种深入人心的笑态,比比皆是。严惩西人子后婴宁不复笑,孝敬凄恋的鬼母的哭泣,都被认为是“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美景众人一婴宁,可谓外部视角的叙述。众人眼中的婴宁以及景物环境的衬托,皆为叙述婴宁的“衬语”,蓄积文势。“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如此雅致之景,文中共有三处,美景衬美人,读来令人赏心悦目。“而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读来更是趣味横生,美人创造美景,美景又反过来映衬美人。再如王子服、老妪、吴生、王母、邻居、家中奴婢等众人眼里的婴宁,从他们眼中我们可以读出婴宁的共性和个性,这让一花一笑的婴宁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三)铺排安放,篇法更加紧致严密
巧妙的叙述视角让纷繁复杂的事件和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捻花一枝数语,已伏全文之脉”,婴宁的“笑”,是展现人物性格的脉络,“花”是勾连全文情节的线索,二者在叙事结构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王子服寻爱、再遇爱时,通过限制视角,用了大量的笔墨铺陈,情之至者,读来不嫌赘余。同时“食方竟,家中人捉双卫来寻生”等寥寥数句,将王母派人寻找王子服的情节用全知视角补叙交代出,使故事情节更为严谨。
伏笔与照应的安放,让叙事更加丰富而曲折,也巧妙地让叙事结构中隐晦的情节线索呈现出清晰的轨迹。如老妪视角中的婴宁“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与后文全知视角下婴宁“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罷”等行为前后伏应、无缝衔接。如此,行文篇法更为紧致严密。
(四)视角跳跃,语言更加引人入胜
蒲松龄有着语言大师的美称,非常讲究锤炼字词,经常达千金不易一字之地步。如二人初见和再见时“撚”这个动作,让一个娇美优雅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若结合叙事视角来分析,第二处的“撚”又多了份惊喜和期待。叙述视角灵活转变,有机融合,让行文语言更加个性自如,正如但明伦评价《婴宁》“语语离奇,笔笔变幻”。
再如婴宁说:“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不染纤尘的婴宁敢于直面王子服,语出惊人。小荣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率真、不受约束的言语正是主婢二人个性化的表达。“枯矣。何留之?”“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葭莩之情,爱何待言。”“我不惯与生人睡。”这些都是在王子服个体视角下婴宁的表达,仿佛是爱情中的羞涩扭捏试探之态,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这份青涩之美也触动了读者心弦。因此,若能结合相应的叙述视角,对语言的鉴赏品读也会更加精准深入。
《婴宁》作为《聊斋志异》这朵桂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值得我们精读、细品。它的多元性立体化的叙述视角更是取得了“在限制中寻求突破”的效果,为这颗明珠增色不少,也成为我们写作叙述类文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