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兵
(台州学院 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当前,城市群和都市区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群的龙头和核心,具备强大的枢纽功能,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而首位度是衡量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重要指标。台州作为一个组合式滨海城市,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一直是制约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加强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研究对促进三区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变,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位度的概念及指标选取。城市首位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斐逊提出的,主要用于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二位城市与第一位城市之间的差距。之后,马歇尔对杰斐逊提出的城市首位度进行了量化,认为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必须在2以上[1],见表1。自城市首位度的概念提出以后就得到了广泛使用,一般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来表示。然而,城市规模不仅仅体现在人口规模上,也受到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能级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单纯从人口规模的角度研究城市首位度有失偏颇。
表1 城市首位度划分及城市发展状况
鉴于此,目前城市首位度的评价体系基本以广义首位度为基础,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经济体量的规模首位度,二是体现产业引领的产业首位度,三是体现城市服务功能的功能首位度[2]。规模首位度指首位城市的规模领先于其他城市的程度,主要反映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资金等在总体规模上领先于其他城市的情况,反映的是城市的集聚性。产业首位度指首位城市的产业水平领先于其他城市的程度,主要反映中心城市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层次等方面的情况。功能首位度指首位城市的功能领先于其他城市的程度,主要反映公共服务、集散、创新和开放等方面的情况。根据上述广义首位度的内涵和指标选择的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比性以及可得性原则,构建城市首位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2[3]。
表2 城市首位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台州中心城市首位度现状分析。根据首位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从广义角度评价城市首位度,即从规模首位度、产业首位度、功能首位度三个方面来揭示台州中心城市的首位度状况。
1、规模首位度。中心城区应该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领头羊,经济体量规模最大、综合竞争实力最强、资源优化和调配能力最优,台州中心城市规模首位度情况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2015年台州中心城区总量上各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基本上在30%—40%之间;“两城市指数”中只有两个指标值(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于2,其余六个指标值均小于2,这表明台州中心城区的规模首位度较低。
表3 2015年台州中心城区规模首位度指标及状况
2、产业首位度。中心城区的产业无论在产业结构、产业层次,还是在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的引领带动上,都应该处于核心地位,台州中心城市产业首位度情况见表4。从中可以看出,中心城区产业规模不大,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在40%以下,两城市指数均低于2;产业产出效率不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中心城区比第二位城市略高,但资金产出率还略低于第二位城市;产业层次优势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比重均低于40%,两城市指数也小于2,且新产品产值率还低于第二位城市。
表4 2015年台州中心城区产业首位度指标及状况
3、功能首位度。中心城区应是市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科技、人才、文化、教育等资源集聚的高地,台州中心城市功能首位度情况见表5。从中可以看出,9个指标中6个指标“两城市指数”大于1,但其中4个指标小于2,还有三个指标“两城市指数”低于1,表明台州中心城区的功能首位度较低。
表5 2015年台州中心城区功能首位度指标及状况
(三)台州中心城市首位度纵向比较。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从35km2增加到140km2,中心城市已初具规模。根据广义首位度的含义选取若干指标对台州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变化趋势进行纵向分析,见表6。
表6 台州中心城区部分年份城市首位度变化情况
由表6可知,从人口规模来看,1994—2015年,台州中心城区人口从136.7万人增长到了159.3万人,增长了16.5%,人口首位度从1.24提升到了1.31;从经济总量来看,GDP从1994年的88.9亿元增长到了1295.9亿元,是1994年的14.6倍,GDP首位度只从1.35上升到1.55;从财政收入来看,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3.6亿元增长到了103.7亿元,增长了28.8倍,一般预算收入首位度却只从2.12提高到2.32。而进出口总额、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94年的1.9亿美元、52.9亿元增长到了88.8亿美元、564.3亿元,首位度却从4.94、1.88下降到了2.32、1.58。
总体来看,撤地设市20多年来,台州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缓慢,变化不大,部分指标的首位度甚至出现下降,且大部分指标的城市首位度小于2,处于低首位状态,这表明台州中心城市的核心尚未真正形成,发展能级仍然较弱。
(四)台州中心城市首位度横向比较。为了更好地揭示和分析台州城市首位度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我们选取长三角地区几个与台州生产总值不相上下的城市,从城市规模、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方面构建13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见表7。
表7 2015年长三角六城市中心城区主要指标占比一览表
对表7的指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计算城市首位度综合指数,见表8。
表8 2015年长三角六城市中心城区首位度综合得分
从表8可以看出,在六个城市当中,台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综合指数为38.33%,排在第五位,仅高于嘉兴,其中在产业发展、城市规模、城市功能方面的指数分别为14.53%、9.4%、14.41%,均排名第五。
通过长三角六个城市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台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偏低既与台州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民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分散、块状、小规模等属性有直接关系;更与台州中心城区自身高端产业缺乏、城市服务功能不优有关。
台州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首位度不高且提升缓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省管县体制弊端。浙江的县域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中发展起来的,长期的强县经济路径依赖所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中心城市的发育不足、规模不大、能级不强。另外随着“扩权强县”的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固化,对更大范围和更具标志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中心城区发展受到空间、资源的有效制约。与此同时,在“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下,进一步强化了县级财政的主体功能,也导致了中心城市比较弱小。此外,台州长期实行地管县行政体制,一直无中心城市,且撤地设市把市政府搬到椒江的时间也不长,也导致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二)中心城区管理体制不顺。由于特殊的建市历史及组合式城市的特点,台州市市区管理体制仍以区属地管理为主,其中椒江、路桥两区的行政体制基本相同,黄岩区仍享有县级管理权限,市区管理体制一直没有得到理顺,使得三区间存在明显的体制差异,从而造成台州中心城市内部组团自成体系,独立发展,地方本位主义思想较为明显,使得市、区两级政府之间无法做到有效协同,阻碍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
(三)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台州是组合型城市,由于强区弱市的现状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变,受制于分散化、碎片化的发展格局,台州中心城市在整合自身发展所必需的人口、资金、技术及项目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辐射全市域的教育医疗、金融、商贸商务、科技创新和孵化、信息集散、交通枢纽等平台还没建立,城市发展的轴心和焦点尚未形成。同时由于“三区”间联系不紧、各自为政,不能从全域的高度来统筹协调有限资源,使得内部组团发展目标大体相似,产业结构雷同,导致整个区域内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
针对制约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的原因,台州应从体制机制创新、宜居宜业环境、产业发展引领、城市承载功能、交通设施互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方能破解台州中心城市发展瓶颈。
(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台州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市区管理体制不顺,应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建立起“资源共享、产业互动、错位增长、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形成协同融合发展局面。
1、创新市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划分科学、权责一致、界限清晰、管理到位、有利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新型市区关系,由以往“横向”的行政机构改革向“纵向”的行政层级改革转移,探索建立“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行政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健全统分结合、双向互动、权责一致、条块结合、各司其职的高效管理体制。以市区财政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建立全市资源有效整合和统一配置机制。
2、健全统筹开发建设协调机制。推进市区规划“多规合一”,加强重大设施、重大区块和重大平台的统一规划布局。建立完善联合投资、统一业主、利益共享的开发机制和统一招商机构、统一招商队伍、统一招商平台、统一招商政策“四统一”的统筹招商机制。
3、完善社会管理一体化机制。加快提升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社会公共服务及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公交同城化、水务共营等服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台州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辐射的广度和深度。
(二)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以提升“软硬”环境为根本保障,着力完善中心城市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大美之城。
1、做大城市规模。台州应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这一战略机遇,把“发展大城市”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以建设现代化都市区、共同打造宁波都市圈和协同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为目标,推进“环湾、拥湾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主、两副、多极、开放型、组团式”发展格局,即突出中心城市这一极核,推动“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形成一体两翼、环湾发展格局。这种发展格局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功能及向心力,并且能够在功能错位互补的基础上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中心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
2、提升城市品质。按照“山海水城、和合圣地”的城市定位,畅通城市水系,构建“五湖四环、一廊多带”水利风景慢游体系,推进“一江两岸”整治建设,打造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美好生活的环形长廊,建设水上台州和海湾型城市;深入开展“清霾、碧水、静音、净土”行动和“绿化、美化、景化、洁化、亮化”行动,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举办,实现城市基础、城市环境、文化品位大提质,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指数,充分彰显品质台州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
3、增强城市吸纳力。按照产城融合发展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产业布局的有效协同,通过推进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完善台州中心城市功能配置,推动引导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不断提升对外来人员和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同时,加快户籍、土地、社保、就业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市民化进程。
(三)打造服务平台,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全市的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必须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水平,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构建辐射全市域的现代服务中心。
1、打造市域教育医疗中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谋划引进与台州产业紧密相关的工科类大学,积极引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推进高端服务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形成高端优质教育医疗服务高地。
2、打造市域金融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民间投资综合改革,以台州市金融集聚区和微金融小镇建设为抓手,积极引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产业规模和层次;推进基金创新园区建设,加快金融产品及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直接金融业态;整合现有各类产权交易机构,构建区域性的统一产权交易平台。
3、打造市域商贸商务中心。以台州商贸核心区为主平台,结合周边洪家市场群、飞龙湖生态区、心海文化生态园、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块,加快布局精品零售、商贸市场、中介服务、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文化休闲、娱乐餐饮等业态,突出高端生产性与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积极打造台州新兴都市商贸商务中心。
4、打造市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构建“一区、一城、一廊”的区域创新格局。以台州高新区为核心,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一城三区”(科创综合区、孵化加速区和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布局,建设以台州科技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平台;以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中台州湾区域为平台,打造台州湾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台州湾创新走廊),并联合甬、温创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5、打造市域信息中心。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智慧城市、“数字台州”建设为载体,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人才培育和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在政府治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信息集散中心。
(四)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引领能力。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造制造之都的战略定位和力争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目标导向,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与全市各县市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从而确立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高端地位。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之路,加快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共享经济、会展经济、文旅经济,通过服务业发展来整合集成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确立中心城市服务业辐射和服务带动全市的能力,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并进格局。
2、促进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加快编制各县市(区)功能分区导引,明确各区块主导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推进市域产业在纵向、横向及空间上协调协作和联动互补发展。组建产业分工与协作联盟,加快建立健全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跨区流动和配置的绿色通道,建立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系。按照“提起来、引进来、放出去”发展思路,加快产业梯度布局,有序进行中心城市与县市的产业替代与转换,使中心城区逐步成为全市工业终端产品的制造中心、科研中心和流通中心。以加快制造业产业组织调整为手段,通过合资合作、产权流转、股权置换、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使中心城区成为百亿级企业集团和特色品牌聚集地,最终形成以中心城区高端产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县市配套协作的产业格局。
(五)加强互联互通,提升中心城市与各县市的通达能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市与其他县市区的经济紧密度,必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通达能力,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联合投资,共同受益”的原则,统筹台州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无缝对接,构筑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1、打造全市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台州中心站建设,将其打造成全市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推进机场改扩建工程以及通用机场建设,开辟完善国内城市直达航线,建成台州市黄岩综合客运枢纽站与台州客运南站综合枢纽站,积极推进甬台温铁路台州货运南站建设,提升中心城市人流、物流的聚散功能。
2、健全对内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市域铁路S1线、S2线、S3线项目建设,加快温岭—中心城市—临海中央通道项目建设,完善“一绕三环三纵三横两轨”市域骨干路网,打造30分钟快捷交通圈。
3、畅通对外交通通道。加快建成杭绍台高速公路台州段、台金高速公路市区连接线、金台铁路、上三高速东延、杭绍台高铁,谋划建设沿海高铁,构建“四纵三横一绕”高速公路网和“四纵四横三支”铁路网,形成通达杭宁温都市区1小时、长三角重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