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鹏
(台州市博物馆,浙江 台州 318000)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已从景区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发展到目前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联合竞争阶段。这一阶段,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强弱对于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组织旅游活动、构建区域空间结构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外旅游发展的历史都表明,旅游中心城市的发达程度是制约该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台州市中心城市(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以下简称三区)存在明显的旅游洼地化现象。面对这种现象,积极提升中心城市旅游中心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中心地是指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称之为中心地职能。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越多,中心地发挥的职能越大,中心性则越强。旅游中心性是指旅游中心地能有效发挥自身职能为区域内的游客提供优秀的旅游资源和优质的旅游服务。在我国早期的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旅游中心城市大多是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关注点主要在凭借中心地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吴必虎(2004)把中心职能的供给地看作是旅游中心地[1]。在散客化为主的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中心城市更专注于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柴彦威等(2003)认为旅游中心地的作用体现在对中心地外、旅游功能区内的吸引物提供服务和对中心地外旅游圈内的旅游者提供服务[2]。因此,旅游中心地是指旅游中心性达到一定强度的区域中心,能够在交通、饮食、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提供令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功能。旅游中心城市是所在旅游区域的旅游协调管理中心、旅游交通集散中心、旅游服务提供中心和旅游经济辐射中心,发挥着旅游管理、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钱天鹏(2009)认为旅游中心城市应包括良好的区位条件、可进入性好、城市旅游发达、产业高度融合、旅游产业基础扎实、区域文科教经济中心、人口集聚地[3]。
台州是浙江省省辖地级市,位处东南沿海,是浙江沿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东濒东海,北靠绍兴市、宁波市,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市和丽水市毗邻。台州市共有九个行政区,中心城市包括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截至2019年11月30日,全市常住人口61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63.7%。2019年,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5134.05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8%。市区实现生产总值1894.10亿元,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6,270元,比上年增长3.6%。台州山海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营经济发达,城乡风貌优美,发展旅游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共有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5家,三星以上宾馆37家,特色酒店5家,旅行社17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处。201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客13,169.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0.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63%。
台州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4]。随着杭绍台铁路、金台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市域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以市区为基点,自驾车程2小时以内的至少可以覆盖7家以上国家5A级景区,高铁2小时可以覆盖长三角大多数地区和福建北部的景区。台州中心城市(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是台州市旅游协调管理中心,台州市委市政府设立了2000万元的中心城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台州科技学院等地方本专科院校聚集在此。因此,中心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从旅游经济、产品供给、旅游市场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看,中心城市在台州市旅游发展中又处于明显的支配地位,台州市中心城市旅游洼地化现象较突出。
洼地化是指洼地在某项或多项指标上面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但是,又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能吸引周边甚至更远的地方的资金、技术、人才流等往低处流向此地,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洼地效应[5]。具体来说,台州市中心城市旅游洼地化现象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经济洼地。2019年,三区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89.32万人次,三区实现旅游收入322.7亿元,三区旅游者人数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2%和9.8%,低于全市旅游人数和总收入的增长幅度,见表1。通过数量比较分析,路桥区、黄岩区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明显低于西部县市区,而椒江区旅游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全市最低,增长速度也居于全市末端,旅游经济处于明显的洼地。从旅游投融资看,旅游业推进主力依然是政府部门和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不高,旅游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能力较弱,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力度不够,亟待创新产品和模式。主要表现为旅游有效投入不够,缺乏具有带动力的大项目、大平台。“十三五”期间,台州市列入规划的全市旅游项目总数为100个,总投资额达到1223.2亿元,三区旅游项目为18个,仅占总数的18%。“十三五期间”,三区累计完成投资62.47亿,仅完成计划投资总数的10%,落后于时间进度。
表1 台州市旅游收入、生产总值和旅游收入占比表
(二)产品供给洼地。旅游产品供给主要从品牌景区数量和等级反映出来。截至2019年,三区成功创建黄岩九峰公园1个4A级景区,黄岩大寺基景区、台州湾野生动物园、桐树坑景区、中央山公园等4个3A级景区。但三区目前还没有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A级以上的高等级景区较少,3A级以上的高等级景区储备不足,发展后劲亟须增强。其中,3个市辖区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在市内各个县市区中排名靠后。虽然椒江拥有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但尚无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来说,台州中心城市旅游品牌创建数量在全市排名相对落后。
表2 2019年台州市优秀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统计表
(三)旅游市场洼地。中心城市在市场上没有形成合力,三区各地依然各打各的旅游品牌口号,对核心景区等重大旅游资源调控缺乏协调联动[6]。从旅游业态对市场影响看,仍以传统观光为主,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不够,高端海洋海岛旅游尚处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小、散、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难以在游客心中和旅游市场上形成强大冲击力,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极限体验旅游、特色主题旅游等尚处于探索阶段,很难吸引高端市场消费。从消费层次看,具有台州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相对滞后,旅游购物街区建设落后,尚未形成具有整体形象的旅游商品品牌,台州购物旅游消费水平较低。从旅游市场占有量来看,临海市、天台县、仙居县等西部县市旅游发展较快,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明显高于东部县市区,见表3。
表3 2019年台州市县市区旅游市场占比分析表
(四)公共服务洼地。中心城市虽然作为台州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但市区没有建立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大数据管理和研究中心、旅游监控中心、旅游投诉处理中心和营销推广中心。自驾车营地、通景公路及主要景区之间的旅游公交系统、观光巴士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虽然在旅行社、星级酒店等市场主体方面,三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三区处于明显的劣势,低于台州市平均水平,难以满足旅游中心城市发展要求,见表4。如,在每万人占有的旅游厕所数量上建设滞后;从中心城市到台州各个重要景区的交通通达性相对较弱等。
表4 2019年台州市旅行社、旅游厕所、星级酒店数量统计表
除了上述明显的旅游洼地化现象以外,台州中心城市在旅游品牌、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弱势十分突出,旅游产业在城市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与目前所处的地位不符,造成台州中心城市旅游洼地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旅游产业未被列入重点扶持产业。“十三五”期间,政府重视工业产业,而相对忽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没有进入台州市重点培育扶持的“七大千亿”产业之中,也没有进入椒江、黄岩、路桥三区重点扶持的产业,这就导致旅游企业一方面无法享受地方政府引导扶持的产业、财税、投资、土地等政策红利,另一方面也无法突破目前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影响了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
(二)旅游资源尚未充分挖掘。虽然三区城市旅游资源等级不是很高,但大陈岛、路桥黄琅海滨、路桥十里长街、章安古街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仍然很大,但由于政府产业工作重心在工业上,忽视了上述相对高等级旅游资源开发。另外,“旅游+”融合发展的格局没有形成,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产业,旅游与文化、三产之间融合度较低,导致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旅游供给效率。
(三)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不协调。在全域旅游时代,城市的旅游功能至关重要。但是,在城市规划的设计方面,往往考虑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不太重视城市的旅游功能。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大背景下,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出现了众多的不协调问题。另外,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不完善,中心城市在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旅游安全保障服务和旅游行政服务方面还有待完善。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强和文旅融合的深度推进,为台州旅游洼地化现象的突破提供了基础条件。针对台州新时期旅游发展,促进中心城市旅游发展从洼地变成高地,应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强化文旅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城市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7]。但是,台州市文化产业所发挥的作用与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是不相符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重新定义文化旅游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要将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到市政府重点培育扶持的范围,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市场监管和旅游企业发展引导扶持三大机制,构建新背景下的“1+3+N”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完善旅游企业发展引导扶持机制,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创业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环保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旅游产业领域,加快构建与综合性大产业相适应的行业结构,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旅游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当前,城市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形式。但是,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轻规划、轻旅游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情况经常出现,导致城市旅游开发遭受排挤,人居环境受到破坏。因此,在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中,做好城市发展及旅游开发的发展、形象和功能定位,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的融合质量,给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引擎。要围绕“五美”目标,突出“三生”融合,加快新型城市化发展,以更高标准和要求建设美丽台州,建设现代化湾区城市、构建大通道和打造大花园。推进永宁江风貌带、飞龙湖生态区、月湖绿岛等旅游区块建设,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度、首位度和辐射力。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十大海岛公园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椒江区大陈岛、一江山岛、洋旗岛、蛇山岛海岛公园创建工作。
(三)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10,276美元,跨上1万美元台阶。文化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必要品、必需品。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37%的旅游活动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正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文旅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8]。“文旅融合”不仅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发展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建设旅游中心城市建设,解决台州市旅游区位的错位问题(即重点旅游区与行政中心、中心城市错位)的必由之路。一要通过开发节庆活动、演艺和体验类旅游活动,开发“体验型文旅融合”;二要通过对台州三区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来发展“活化型文旅融合”;三要充分利用三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馆、博物馆、文物保护遗址等文化场所,植入旅游产业,培育“活化型文旅融合”;四要通过开发文化旅游线路,实现“保护型文旅融合”;五要通过文化创意设计,促进旅游业发展,形成“创意型文旅融合”[9]。总之,要充分利用台州城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系统梳理大陈岛红色文化、戚继光抗倭文化、和合文化等资源,逐步形成风格多样、设计独特的产品,可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游客的需求。
(四)旅游与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好台州城区旅游经济,做实产业融合很关键。一是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业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旅游业+”第一产业业态。一方面要打造一批农旅小镇、度假庄园、田园综合体和休闲农业基地等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如黄岩乡根小镇、蓝美庄园、中华橘源田园综合体、台州湾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等;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批具有台州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黄岩蜜橘、椒江葡萄、路桥枇杷、大陈黄鱼等。二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旅游业+”第二产业业态。建设一批如宝石工业园、台州国际塑料城、路桥方林汽车城等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鼓励支持椒江“绿色药都”、路桥“沃尔沃小镇”、黄岩“智能模具小镇”等特色小镇融入旅游元素和配套功能。三是培育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会展、医疗、美容、健身、物流、金融、地产、创意产业、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务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五)提升核心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要塑造核心吸引物并明确功能空间划分,结合产业功能布局,进行分区布局规划,并开展片区旅游生产要素配置[10]。首先,要打造高等级的旅游品牌。一方面积极推进椒江大陈岛和路桥飞龙湖生态区5A景区、大陈岛和绿心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另一方面,推进台州方特动漫主题园、野生动物园、游艇基地、海洋世界等品牌培育工作。其次,要加快黄岩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东官河改造、路桥花木城、椒江一江两岸和植物园建设,打造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最后,依托台州市区旅游功能分区和产品设计,打造十条精品旅游线路。
(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台州市区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的短板,要着力建设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加舒适性和便捷性,全力提供宜居宜游的公共服务环境。一是畅通市区全域旅游交通运输大通道。依托高铁新区建设旅游服务综合体,加快三区旅游快速通道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做好景区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接口、国省干线的合理对接;支持台州公共集团等交通企业开通旅游班线,增加服务配套设施,尽快实现域内便捷、域外联通的“快旅慢行”旅游交通网络。二是加快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善三区和景区之间的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加强旅游数据中心及各A级景区的智能化建设,加快景区无线覆盖工程,开通网上预订、支付功能,通过线上全景预览和体验系统搭建“台州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涵盖人文景点、旅游景区、酒店民宿、文博场馆等重点文旅资源,利用通用导航地图,实现“一机在手、游遍台州”。
表5 台州市精品旅游线路构成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