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中的语言技巧及成因简析

2020-12-07 21:32
魅力中国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口语化齐景公晏子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晏子春秋》乃世人口头流传、多人创作已得到当下学界的认可。虽然该书的成书时间线较为漫长,成书的过程也十分复杂;但其成书时间是在战国时期,这已是毫无疑问之事。因而《晏子春秋》也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晏子春秋》中讲述的故事意蕴丰富、逻辑紧密、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这些得益于其中大量高超的语言技巧的辩证运用。这不仅使其在浩瀚文海中留下了一抹异色,更是孕育了后世异彩纷呈的文言小说,影响巨大。

一、《晏子春秋》中的语言技巧

(一)多种辞格增强文章表现力

《晏子春秋》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在劝谏君王时能收到异于常人的效果。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则是作品语言技巧出神入化的灵活运用。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寓人生哲思于巧妙的比喻之中。例如齐景公问晏子:“治国何患?”晏子答到:“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面对君王的提问,晏子舍弃直接讲述治国的大道理,转而选择了巧妙的比喻,以狗喻人,以狗喻事理。这番话把君王旁边的奸佞小人和手握重权的朝廷小人比作了危害社会的社鼠和猛狗,借此告诫齐景公:治理国家应明辨是非,亲近君子,诛杀阻碍国家发展的奸臣小人,如若不然,则会有江山社稷之危。这绝妙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使得故事内容极具表现张力。

除比喻外,书中也大量地使用了引用。例如在《内篇谏上第二》中引用《诗》中“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晏子也引用过《小雅·宾之初筵》中的句子,以此劝诫景公懂得节制,不可贪婪无度。甚至有时会对偶排比联合使用。例如,“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蠢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排比与对偶交互叠加,参差的形式美与朗朗上口的韵律美交相辉映,独具魅力。书中灵活使用辞格,将语言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既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也增强了故事表现力,使得《晏子春秋》充满了艺术和人性的吸引力。

(二)口语化表达更具灵性

《晏子春秋》雅俗共赏,既能作为国君治国的“国书”,也可当作教育子女的“家书”。其书中不乏浅显易懂的口语化表达方式,再加上文中频频出现的带有强烈个人感情的语气助词的使用,这都使《晏子春秋》既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是“下里巴人”。《晏子春秋》在口语化的表现上,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当然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晏子春秋》的创作基础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所以其在语言艺术上就表现得更加通俗化。句子之间通过“而”、“故”、“然后”、“且”、“则”、“遂”等词进行巧妙地转合启承,于是便有了风行水上之感。口语化的语气词表达可以将心中复杂情意表达地淋漓尽致,“也”、“哉”、“乎”、“焉”、“者”、“也”等一系列的语气助词将陈述、感叹、惊讶、激动、疑问等不同情感简单直接地输入到读者情绪中,加强了读者的共情体验感。

(三)巧用讽刺为文妙趣横生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睿智聪颖,正直廉德,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此人幽默风趣,尤善用讽喻,在诙谐中透露着神思。例如齐景公要杀养马人的时候,晏子列举了养马人的三宗罪,其中第三项罪名:“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这句话表面上是针对养马人,但实际上是反讽齐景公滥杀无辜。晏子委婉却明晰地让齐景公意识到他面对问题时暴虐的处理方式。齐景公听后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而晏子也救了养马人的性命。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现实效果。

(四)语言精炼具有丰富内蕴

《晏子春秋》中的故事短小精悍,用最简洁的话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因其含义丰富具有警醒意味,所以也创生了很多名言警句。例如晏子借“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批评齐灵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而“挂羊头卖狗肉”一词就出于此。再例如,“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中流砥柱便是来源于此,用来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到支柱的作用。这些简短有力、内涵丰富的语言,使《晏子春秋》颇具生活哲学性和社会说理性,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五)语言逻辑严密使其无懈可击

《晏子春秋》是一部刻画春秋时期晏子人物形象的专集,书中除了记载晏子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之外,也记载了他出使他国时的外交事件。无论是劝告本国君主,还是与他国君臣对垒,晏子的语言都非常严谨,让人难以找到漏洞。他在与人沟通时,使用了多种沟通艺术,例如借题发挥、以退为进、欲扬先抑、顺水推舟、绵里藏针、欲擒故纵、以柔克刚等。例如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表示如果楚国人要晏子从狗洞进去的话,那只能说明楚国是一个狗国,晏子巧妙的运用了以柔克刚的方法,不但让自己摆脱了被嘲讽的境地,从大门口堂堂正正地走了进去,更是让无礼傲慢的楚国陷入尴尬,使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晏子使用了高超的语言技术,使其话语充满逻辑,滴水不漏,将语言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二、《晏子春秋》中语言艺术的形成原因

(一)无可复制的历史背景

晏子处在强秦统一混乱六国前的春秋时期。在那个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年代,各国诸侯为了能够迅速崛起,并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忙于扩张势力,谋求霸权,企图建立千秋万代之基业。越是杀伐混起、动荡层起,越是凸显了人才的重要。再加上新的统治秩序取代了旧秩序,士阶级在不断崛起。于是诸侯之间除了掠夺权力,也展开了人才的争夺。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礼贤下士蔚为成风,执政人都亲国亲民、敢于接受批评,采纳不同的意见,所以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相对比较缓和。这也给了直言进谏的晏子大展拳脚的机会。晏子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力挽狂澜,使齐国在各诸侯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二)文学发展的新现象

晏子所处的先秦时期诸侯争霸,虽说是百家争鸣,但基层百姓却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要场所。所以文学创作往往是经过口头流传,具有一定的集体创作性。当然也恰恰因为这点,书中才能够凝结大智慧,充满生命的哲思与启示。为了适应受众的社会基层人群的知识文化水平就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于是《晏子春秋》中的语言便从上古文言阶段经过不断混合、过渡,初步进入到上古白话的阶段,便使其文章具有了通俗化的特点。《晏子春秋》一书是民间故事传说与古史内容的融合,这是一种非常新颖有趣的结合,这种趣味性使其备受欢迎。

(三)晏子自身的文学修养

晏子作为历史上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人正直幽默,勤勉节俭,政治上忠于君主,直言善谏,主张仁、德、礼、信的治国策略。晏子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两千多年并且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这和晏子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分不开的,而且这也是《晏子春秋》一书中晏子形象的根本基础。

三、结语

《晏子春秋》中多种辞格的交互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巧妙的讽刺及严谨的逻辑,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和人性魅力的理想化人物。其在语言艺术上出神入化的运用,展现了和当时社会文学内容迥乎不同的语言艺术特色。它不同于荀子的绵密、孟子的雄辩、韩非子的犀利,它是一股绵柔有力、直入人心的春风。《晏子春秋》在语言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举世共睹,值得后人不断欣赏与借鉴。

猜你喜欢
口语化齐景公晏子
晏子劝戒
晏子不辱使命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被嫌弃的齐景公
小燕子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Yan Zi Persuades Qi Jinggong Wisely晏子巧劝齐景公
邢非的诗
晏子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