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正身”思想与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

2020-12-07 21:32
魅力中国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克己道德规范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 登封 452470)

道德主体性培养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统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将道德知识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开展道德教育,忽视了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培养,导致道德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孔子“正身”思想儒家修身思想的精髓,也是以培养个体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为此,应分析孔子“正身”思想与人的道德主体性培养的内在联系,探索以“正身”思想培养人的道德主体性的方法路径。

一、孔子“正身”思想的形成原因与基本内容

(一)孔子“正身”思想的形成原因。孔子认为,“礼崩乐坏”是春秋时期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统治者“身不正”,才导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当季康子问孔子为何盗患不绝时,孔子回答“荀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显然在孔子看来统治者的贪婪才是盗患不绝的根本原因。为此,孔子提出“子欲善,而民善矣”“克己复礼,仁也”“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等。由此可见,孔子的“正身”思想是为了维护西周礼制和传统秩序,带有鲜明的政治文化色彩。此外,面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孔子发出“知德者鲜矣”的感慨,提出“德之不修”“是吾忧也”的呐喊,并将政德作为评价政局的基本标准,将泰伯的“三以天下让”作为至高政德。孔子还将“正身”思想推及伦理道德领域,将“正身”与“仁爱”思想联系起来,建构了以“正身”为重要内容的“仁爱”道德体系。

(二)孔子“正身”思想的基本内容。从道德教育视角看,“正身”就是以道德规范匡正自身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符合“礼”“正身”思想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正人”的基本前提。首先,“正身”的基本要求就是循礼。在孔子看来,“德”的基本要求就是遵循礼制,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只有每个人都遵循礼制的约束,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同时,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要君王能够遵循礼制,百姓就自然也会遵循法令。此外,“正身”的另一要求就是守道。孔子认为,君子应将“道”作为做人做事的根本,自觉做到“闻道”“守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并且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等大加赞赏。

二、孔子“正身”思想和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联系

孔子提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就是说,个人的道德修养高低、道德能力大小等完全在于个人是否认真遵守和践行道德原则,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个体道德主体性的重视,而“正身”思想就体现了个体的道德自觉性、能动性等。

(一)“诚心”内省”“克己”等体现了人的道德自觉性。孔子将“正身”当成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并将诚心、内省、克己、忠恕等内在性的道德方法作为“正身”的基本途径。在诚心方面,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并认为,巧言令色只会乱德乱政。在内省方面,孔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传而不习乎”,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将“思无邪”作为内省的基本标准,要求弟子们自觉查找自我言行和道德规范、道德榜样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实践能力、个人道德修养等。比如,孔子就主张将“贤人”作为道德榜样,在言行举止和道德实践中要经常与贤人作比较,查找自己与贤人之间的差距。在道德实践中许多人拥有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但是并不能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为此,孔子进一步提出“克己”的道德主张,“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显然,“克己”是个体道德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体现了道德意志对道德言行的支配作用,“复礼”体现了个体对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的遵守,这些充分体现了“正身”思想对个体道德主体性的重视。此外,孔子还提出了“正身”的捷径“忠恕”。“忠恕”即推己及人,也是儒家仁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孔子就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内容。

(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孔子从“修己”“修德”两方面阐述了“正身”,提出“修己以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等。同时,孔子主张通过“正身”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道德意志等,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高度统一,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显然,孔子所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个体实现道德自由达到的境界,也是个体道德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孔子看来,要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理想,仅仅依靠个体的道德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实践的有效参与,用理智控制个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将坚强的道德意志作为“正身”持久动力。

三、孔子“正身”思想视域下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

(一)以孔子“正身”思想培养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意识是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如果受教育者缺乏道德主体意识,没有形成“修身为本”的道德修养意识,就无法将外在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孔子“正身”思想以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意识为重要原则,主张通过“诚心”“内省”“克己”“忠恕”等方式提高人的道德能动性、自觉性等,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自觉等,最终实现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目标。所以,在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中,应摒弃自上而下的灌输式道德教育理念,引导个体充分参与道德教育活动,以更好地培育个体的道德意识。比如,可以采用诱导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等德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见贤思齐”的道德理想,使个体形成道德主体意识。再如,可以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让个体通过自我觉察、自我反省等方式与他人进行比较,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修养意识。

(二)以孔子“正身”思想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道德主体性培养中,可以要求受教育者以“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方法进行道德反思,让受教育者不断查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可以要求受教育者以“克己复礼”的态度对待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引导受教育者用道德意志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社会行为。再如,可以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换位思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更好地提高个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能力。此外,应当借鉴孔子在“修己”“修德”上的做法,引导受教育者做到“慎于言”。

讲话要分时机,注意场合,不轻易表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绝不能言而无信、言行不一,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以孔子“正身”思想培养人的道德自律精神。道德的本质就是个体的自律精神,只有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孔子“正身”思想就强调“每日三省吾身”,要求个体严格要求自己,时常剖析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德性与品格,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依然能够恪守道德准则,保持良好的道德习惯,而孔子所主张的“内省”“慎独”就是这种道德自律精神的重要表现。在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语境下,道德自律精神成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成为道德主体性培养的有效途径。所以,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中,应将个体的道德自律精神作为重要内容,以“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要求受教育者,以丰富多彩的道德活动、生动活泼的道德情境等影响受教育者,不断提高个体的道德自律意识。

孔子从政治道德出发阐述了“正身”“修德”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仁爱”“仁政”和“德政”等思想,这种“正身”思想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所以,应当学习和借鉴孔子“正身”思想,以更好地培养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克己道德规范
无声列车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船山“克己复礼”义析及其时代关切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纠缠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