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江西省上犹县城区第二幼儿园,江西 上犹 341200)
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比较差的,因为其身体机能发育还不健全,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力也较低,自我保健意识也比较淡薄,这就需要家长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科是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包含着学前儿童的生理特征与生长发育规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他们未来就业和工作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
首先,让孩子养成餐前、便后用洗手液洗手的习惯,禁止用脏手触摸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特别是一些喜欢吃手指头的孩子,家长一定要亲自督促孩子改掉这一不良习惯,谨防病从口入。学前儿童阶段的小孩由于鼻腔黏膜的毛发稀疏,加之身体抵抗力差,很容易就感冒,因此秋冬季节流鼻涕的现象很多,擦拭鼻涕时小孩多直接用手或袖子,影响美观的同时,造成了许多卫生隐患。家长要教会孩子用卫生纸擦拭鼻涕。每日早晚洗漱时,推荐用冷水清洗面部和鼻腔,让皮肤和鼻腔黏膜可以适应冷空气,避免突然地温度差,使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发生流血。另外,要注意孩子房间的.空气质量,定时开窗通风,冬季每日至少保持两次开窗通风,每次最少10 分钟。孩子的被褥要经常清洗和晾晒,阴雨天有烘干机的家庭,建议每3 日烘干1次,以此减少病菌和螨虫的繁殖几率,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庭是学前儿童从出生就一直身处的环境,一个人对自我、社会、世界的认识起源于家庭。家庭是教育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讲堂,家长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为了让学前儿童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特别是生活上、规范上、文明礼貌上的良好习惯,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学前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家庭成员要统一教育观念,创造习惯养成的良好环境。一方面,祖辈与父母之间需要就学前儿童的教育方式、相处交往方式达成一致,在纠正学前儿童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上要态度一致,让学前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对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认识与判断。另一方面,父母要统一教育观念,对学前儿童的习惯培养要担起教育者的职责,关注引导学前儿童的各方面行为。父母的态度和行为要保持一致,避免学前儿童产生信息矛盾,确保学前儿童对某一行为认知与理解的一致性。其次,家长以身作则,为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树立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有关行为的观察模仿学习和对行为结果的强化的论述,对学前儿童良好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前儿童的行为方式、性格习惯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各种习惯的形成与模仿家长的行为是分不开的,不仅好的行为习惯会被学习,而且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影响学前儿童。因此,要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学前儿童树立榜样,正强化学前儿童的良好习惯。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一学科的教学需要严格遵循学前教育专业的特征,教师必须要思考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属性问题是基础原因,多数学生确实是由于其学习内容的枯燥感而无法坚持课堂的专注度,因而逐渐产生认知差距,难以跟上教学过程就会形成厌学心理;而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专业素养也是影响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要通过改变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兴趣,也需要从学生的素养塑造中进行提高,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理想,能够认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一学科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学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及预防”一课为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平台查找更多的教学资源,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将其制作成为动画的形式,能够有效构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情景,由此不仅能够直观表现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被动画的表现方式所吸引,从而能够专注地完成本节课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前儿童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地与学前儿童园联合起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学前儿童园可以制作一些科学健康教育知识手册,提高家长的科学健康知识水平,使学前儿童不论在园内还是家庭生活中都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全方位的健康指导,从而实现学前儿童积极乐观、健康活泼茁壮成长。
游戏可以说是学前儿童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前儿童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在游戏中培养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生活卫生习惯”的辩论赛,让学前儿童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辩论,说一说自己在平时是如何做到健康生活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成立一个评审团,让学前儿童在自导、自演、互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健康行为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生活习惯是衣食健康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习惯,社会性习惯是社会性发展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习惯,学习习惯是思维认知和学习兴趣方面的习惯。岁学前儿童良好习惯养成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学前儿童园及学前儿童自身的多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