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茹丹 张雷 陈莹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四川 乐山 614000)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让大家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实施很重要、很必要,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离不开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
社区是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源头,城市社区垃圾分类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目前,推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但从我国各大试点城市开展社区垃圾分类的效果来看,成效不明显。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在对居民宣传垃圾分类时,主要问题不是在于知识储备,而是来自一些居民本能抗拒交流或有不同的想法引起的对垃圾分类的抵制,如觉得投放时间和地点等不方便,怎么与居民沟通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其做到能主动正确垃圾分类是社区垃圾分类能真正实施的问题所在。
2020 年3 月,成华区东边某社区开始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并确定5 月开始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社区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在执行之初,撤销了原有每栋楼的垃圾桶,投放了12 处垃圾分类垃圾桶,规定了投放时间,发放了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小礼品和垃圾分类宣传手册,招募了志愿者,在投放点进行垃圾分类的指导及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作为社区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指导和宣传,由于有前期关注和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基础,能够顺利地指导居民垃圾分类,但同时发现有一些居民本能抗拒交流或有不同的想法引起了对垃圾分类的抵制,经过沟通得知大多数居民支持垃圾分类,但认为垃圾投放点少、投放时间短,给生活带来了不方便。
邓俊(2013)认为垃圾分类宣传在促进社区居民掌握垃圾分类知识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也会让居民主动执行垃圾分类。调查了北京市六百多个垃圾分类示范社区表明垃圾分类和垃圾投放的正确率的重要因素是居民知晓度。仅靠宣传和讲解,不能使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且正确执行垃圾分类。
环保行为包括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分类。当前分类处理生活垃圾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可以从单个家庭开始,处理厨余垃圾垃圾时不是简单的往外扔掉,我们可以尝试把它们变废为宝,减少垃圾总量,这样社区的管理就会更有序、服务就可更完善,环境也更优美,就可建设成安全文明型宜居社区。2020 年7 月,成华区北边某社区举行了“迎大运,争做文明环保卫士”厨余垃圾堆肥讲座。厨余垃圾是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数量最大的垃圾,也是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最难以被降解的部分。制作厨余垃圾做优质肥料,生活垃圾的总量减少了,土壤也肥沃了。
此次厨余垃圾堆肥讲座不仅为社区景观植物提供环保肥料,也向社区居民们传递了清洁家园,保护环境,响应绿色家园的号召,并影响居民改变生活习惯活学活用,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家园从我做起,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的环保行动力,提高社区居民爱护环境意识,改善生活环境,使社区志愿者及居民对自己身边环境的保护和关注,让环保落实到居民生活中,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环保行动力。
但总体而言,参加活动的居民不多,且以老人居多,且厨余垃圾堆肥桶比较大,需要发酵的时间长,如果让每个家庭在家制作就非常不方便,很难吸引家庭真正参与。
2020 年7 月,温江利用某村首届泼水音乐节举行之际,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活动。在泼水节现场垃圾分类展台,志愿者们现场演示制作酵素,把从自己菜地采摘的蔬菜和红糖、水配制在一起,一瓶自制酵素很快就制成,并且把村里已制成的酵素拿来展示和赠送,人们通过此次活动真正领会到了酵素制作、垃圾分类的益处。村里建成了环保空间站和酵素之家,成立了环保队伍,在环保酵素的使用和制作上极力推广,同时也带动了社区环保工作的落实。
温江区是住建部批准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有着不错的效果,同时也有一些问题:1.在垃圾分类设施体系方面建设不够全面,投入分类、收集、运输设施不够,缺失后端的处置设施,在餐厨垃圾处置设施、有害垃圾设施方面严重不足;2.居民参与度不够,还未形成普遍分类投放局面,居民对如何分类、怎样分类的知识储备还不充足。所以,温江区在中小学教育、村民行为规范、村规等方面都展现垃圾分类,以各种形式的活动经常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此次活动就是通过文艺活动结合垃圾分类宣传的体现。但我作为志愿者在宣传中发现,虽然政府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且村委设置有研究酵素的方案和集中制作的地方,也鼓励居民和村委联合制作酵素,但还是不少居民不太了解或明显表示出比较麻烦不愿意参与,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原因在制作工具即酵素桶操作不方便。
高新区某社区,作为成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明星街道”,已实现辖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100%覆盖,社区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链条处理模式,吸引了不少其他社区的实地调研。
社区打算购买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就在社区内就近处理厨余垃圾,减少运输垃圾时的污染,打造餐厨垃圾新模式——“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转化—资源回收”。
因此,需调研社区的每天产出的厨余垃圾总量及居民意愿等信息。2020年8 月,作为志愿者正式开始了为期1 周的社区餐饮店铺、居民开展湿垃圾分类问卷调研,调查涉及到46 个小区和60 余家餐饮店铺。调查内容包括:每天产出的垃圾量、是否了解垃圾长距离运输时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否有油、水、渣一体化分离设备、是否实现了固体废渣、废弃油脂、废水分离等。
在调研中多数居民比较配合,但也有些餐饮店铺担心泄露信息不愿配合,也有居民和餐饮店铺担心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安装在社区,可能投放点会更少,他们投放垃圾更不方便了。
从以上四个社区的垃圾分类的推行调研可知,在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必不可少,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居民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分类自治体系的建立也重要,包括在社区建立学生—家委会—党员—居民环保志愿者队伍。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措施包括参访环保教育基地、制作环保酵素、智能垃圾回收房的建立等,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引领更多居民投入到社区垃圾分类中,找到社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同样应该受到重视。
居民垃圾分类的心里状态据文献调研有下面的特征:(一)较高的分类行为并不来自于较高的分类意愿,垃圾分类行为和意愿在城市居民中产生了不小的不同;(二)态度、认知、便利性、情境因素等会影响垃圾分类行为,且后者影响力度更大(陈绍军,2015;黄尧,2019;丁京,2020)。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社区治理中起关键作用的行动者是居民,居民不但是垃圾分类正式规则的实施者,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非正式规则的制定者。
具体到垃圾分类,其本身是一件异常烦琐的事务,直接导致了私人“生活负担”的加重,并且实施垃圾分类也无法获得短期可见的利益。居民往往乐于扮演“观察者”“享受者”的角色,而不愿意主动参与和付出(刘建军,2019;徐林,2017)。
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垃圾的源头分类密不可分。从以上文献调研可知,为了做到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和意愿统一,考虑居民投放垃圾的便利性首当其中应该考虑全面。
总之,垃圾分类不仅要靠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力,更需要社区、物业、社会组织、社工和居民等共同参与,以形成“自下而上”环保引力,只有便民式居民垃圾投放,才能真正做到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统一,才能真正助力社区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