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下镇中学,浙江 温州 325100)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科学知识基本都来自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怎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策略,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让科学学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它的作用,文中谈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让你空口吃芥末,不管怎样你都咽不下去。但是如果将芥末放入面包中,你就会在享受面包的美味时将放入里面的芥末都吸收了。情境对于知识,就像面包对于芥末。芥末要放到面包中,才能被咽下吸收,将知识放到具体情境中才能展现出知识的风采。这就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更要构建出对学生有益处的情境。教师要时常留意生活中的事情,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料,认真解析教材,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愉悦的领悟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窍门。例如,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这一节教学中,为了给学生讲明白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不同,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我们会把植物油滴到只装有水和只装有汽油的试管中,对比两种现象得出结论,了解到溶解性的不同。但在使用情境创设这一方法后,我们就有了别的授课方法,比如说“我们吃油泼面时很容易将里面的油溅到衣服上,而这通常很难用水将油渍清洗干净,原因何在呢?”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面对问题,我取来一块带有植物油油迹的布,然后我先用一块干毛巾来擦有油迹的地方然后蘸水擦拭,但是无论怎样用劲总是弄不干净。于是我便拿起带油迹的布问学生们“水无法将油清洗干净,那有是不是说明了有不能溶于水?”学生答“是。”然后我又尝试提问引导“那有没有别的溶剂能将油去掉呢?”“大家会把难以洗掉油迹的衣服送到干洗店,他们会帮我们清洗的很干净是用了什么办法呢?”我从容不迫的取出预先备好的一小瓶汽油,告诉学生这是汽油后将汽油抹到布上有植物油的部分,然后用毛巾轻轻一擦,油迹不见了。于是“植物油可以溶入汽油等物质中却不能溶于水”的结论得出,构建的教学情景,通俗易懂,对学生的知识及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可以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杯白开水,毫无所知是不正确的,他们之所以“不知”是他们原来脑海中所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积累的经验与现学知识少了连接的桥梁。作为一名授课者,教师可以用直接的语言和直观的行为或者提问问题或者做实验等方式去将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里有所启发,能够实现心灵互通,这样学生脑海中的新知识构建也可更加容易。例如,在讲《摩擦的利与弊》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现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自行车,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针对自行车运行中会出现的摩擦力等科学知识进行讨论,学生根据日常所见所感相互讨论后积极举手发言,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学生的经验总结得出下述结论:自行车的轮胎,把套,脚踏板和刹车块的设计都有凹凸不平的图案并且采用摩擦力大的材料以加大摩擦力。当我们面对突发情况必须立刻刹车的时候我们会使劲捏住刹车把,使得车块和车圈在碰撞中产生压力,达到加大摩擦力以停住车的效果。面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老师首先要对之表示肯定满意、鼓励表扬,然后就可以将课本中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的利弊引入讲述了,紧急刹车可以通过加大摩擦来及时停车,避免危急事件发生,这是他的好处,另外润滑油可以帮助减少不良摩擦;但是也有弊处,摩擦会磨损自行车的器件从而使自行车的使用寿命缩短。
老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协助讲述课本内容效果甚佳,但是不乏一些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理解程度都不够,尽管使用例子讲述,难免一些同学仍然不懂。因此,需要生活化的举例论证。例如,在《大气的压强》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在一个杯子里加入水,然后在瓶口处放一玻璃片,然后将装满水的瓶子倒立,玻璃片不会滑落,这样的例子能非常直观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但是具体的道理必须要有老师的引导,否则学生很难明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大气压的存在。教师需要针对“大气压”“压强差”这些抽象的概念详细解说,引导着学生感悟大气压所产生的“吸引力”。初中生对大气有压强这个观点难以理解,这时如果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老师还可以选择“排完了气的瘪篮球”“两片紧贴的玻璃片”“挤尽水和空气并拧紧盖子的热水袋”等等作为教学道具,要求学生将以上三种东西的夹层分离开来,通过夹层很难被拉开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这些方法,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大气压的含义,学生掌握知识也更轻松。生活化的例子不仅要体现科学的原理,还要注意现有教学器材是否支持。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结合,将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和能够做实验的物品引入实验中,从生活本质中发现科学现象,掌握科学知识。课堂上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知识增强对科学课程的兴趣。不过,课本知识与生活现实相联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初中科学老师应该善于将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不断总结并完善生活化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