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芬
中学阶段,是每个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随着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隐患的逐渐显露,在中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发展,也限制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理论上,心理学与教育活动息息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心理学则面向各年龄段人群,中学生由于身体、心理发展正处于青春期,面对很多事件时自己难以消化,所以当其出现心理问题时,需要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心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中学生在特定阶段中出现的负面心理现象并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拥有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并最终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当今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立德树人”作为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了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学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心理学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
在实践中,网络上可以看到中学生因同伴矛盾、校园暴力、课业压力等原因产生抑郁情绪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揭示了在当前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片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采取了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这也更说明了在传统教学工作中教师片面关注学生的成绩,在提升学生成绩、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没有注意沟通教育的方式方法,伤害了中学生的心灵,最终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教师在教学中将教育教学与心理学教育相分离,这不仅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更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来看,心理学在初中教育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更要努力提升自身心理学素养,了解中学生心理,在充足的理论知识的支持下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推动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学基本功底可以决定教师的专业学科教学水平。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关注教学进度是否正常进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体验,课堂无特点,学生在课堂中经常表现出不感兴趣、不想学的学习状态,如果教师能将心理学教育落实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进行班级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当堂反应看出本堂课所运用的教学方式是否恰当,同时也能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创新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教师刚刚接触一个新班级时,通过心理学教育往往可以看出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些班级较为安静,有些班级较为活泼,而针对不同班级风格,教师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为安静的班级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宽知识面,注重课堂讲解,较为活泼的班级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丰富的课堂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关注班级整体学习风格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中学阶段,男女生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生活与学习压力等方面教师应予以关注,同时针对学生类型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面对较为安静的学生,教师应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面对抵抗情绪较大的学生,教师应深究学生产生情绪的原因,而不是一味责罚学生。
所以在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升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学专业培训网络中关于中学生心理学的专题文集、中学生心理学教育专著等,教师要积极主动寻求各种途径了解中学生在这一时期容易产生哪些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手段进行干预;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学生产生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温和的沟通方式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学习状态,最终提升学习成绩。
心理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将心理学教育贯彻其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情感、行为习惯、道德。第一,在培养学生情感自主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定期在班级内开展心理教育沟通会的形式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给予学生情感激励,并通过肯定、表扬、激励学生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第二,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首先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需要借助心理学教育来实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培养,并让不爱学习的同学逐渐敞开心扉,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第三,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进行道德自主性培养。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关注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在班级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引导学生多表达、多交流,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在中学生形成完整三观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影响力量,同时学生家长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良好的心理学教育知识能帮助学生家长改善与中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更有助于家校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以往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育知识,片面地认为孩子的学习问题知识单纯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出现问题,从未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学生家长需要一定途径强化自身心理学素养。教师应通过为学生家长定期开展心理学培训讲座、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关系等方式促进学生家长的心理学素质;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进校参观,举行谈心会、小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家长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引导学生家长快速了解教师心理学辅导模式,借鉴其他学生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通过长期熏陶改善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与学生家长通过微信、钉钉等在线平台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家长及时反映学生的在家学习状态,通过双向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完备的心理学知识是完成家校共育工作的坚实基础,所以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家长走出教育误区,转变教育观念,通过与教师的及时沟通交流和反馈,发挥家校共育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中学教育中,心理学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中应着重提升自己的心理学教育基础和学科专业知识,完善自身教学机制,双管齐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