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英
(江西省德安县第一小学,江西 九江 360400)
小学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势必要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思想、新模式及新技术,而其中信息技术无疑是最有必要被积极引入并合理应用的。小学教师应当在明晰当下应用现状及作用的前提下,施以相应的策略,以最大化保障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效用。
数学是小学的必修课程,当下不少教师因思维受限、经验不足等,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如仍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仅注重理论知识等,当然也包括未能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继而导致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足、理解不够深入,且自我动手、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这直接表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因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强大功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引入新型教育理念、模式的同时,善用信息技术,以改变与小学数学教育的不好现状。
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第二,信息技术可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图形等变得形象化,促进学生理解;第三,信息技术可使现实不能逆转的课堂讲述过程被真实性的保存,且可使普遍应用的教案被快速地无差别复制,有利于学生课下自我预习、复习等;第四,信息技术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便捷、新型的交流通道,使师生交流可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 [1]。
教学情境创设,即为“情境法”,其是教育家较为推崇且已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情境创设应当具有趣味化、形象化两种特性,这两种特性的必要性主要由小学生心智、性格及数学科目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因此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应当遵循此点,当然与传统教学技术相比,信息技术更能表现这两种特性[2]。在趣味化、形象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应该调整应用信息技术的心态,不可一味拒绝,也不可盲目尊崇,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具体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及性格特点等合理应用。如需要多步骤才能解决的应用题,教师便可手动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一步一步地进行过程运算,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再如五年级数学中碰到的“对面行驶”问题,教师就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将其放置在一个较为有趣的场景中,并可制成动画片段以说明场景,此时学生在脑海中便可对问题形成一个形象化的认识,从而快速、正确解题。
其次,所创设的情境应当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应用能力。
最后,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对多媒体、网络、办公文件的应用能力,以保证趣味化、形象化教学情境的可实现及多样性。
微课是目前受到普遍关注的一类数字化资源,其可碎片化呈现有关内容、素材及过程,并具有相当的结构性,主要由与某一两个知识点相关的基础课件、练习测试、反思反馈等组成,可被学生反复观看与学习[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制作难度、时长、讲解方式等不同的微课以将特定知识点清楚、准确、系统地讲述给个性、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有一定差异的学生,而此时教师也会有更多地精力解决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学生也可在课下将微课所呈现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或旧知识进行预习或复习。
如在“多边形面积”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制作四个微课,分别介绍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推导及计算过程,此时数方格、裁剪拼接、折叠观察等传统的手动性过程,便可在对应视频中以不同速度、不同维度被形象化、系统化展示出来,且可轻易地重复相应过程,以便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可从以下四方面对将教案及学习计划等教学材料予以优化:
一是,教师可通过网络模糊查询、海量搜集等方式为搜集制作教学材料的新颖素材,确保其的时效性与全面性。
二是,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某些衍生应用对教案、课堂计划、测试结果等予以验证或统计,进而提升相关教学材料的科学合理性[4]。
三是,教学材料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自身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学材料的优劣。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地丰富自身理论,更新数学教学理念,且可与各式各样的数学教师展开交流,从而确保自身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是,教师与学生可通过普遍式、专业式的教学沟通软件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此种交流方式使师生交流的平等性得到深化,故而学生对于教学材料真实、客观的反馈便可有效的传递给教师,此时教师就可依据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材料完善。同时此种交流模式也可彰显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性化,在获取学生认同感的基础上,间接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强大功用已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彰显,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认识到此点的前提下,基于当下教育现状积极沿用信息技术,将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创新、思维及数学应用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备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数学基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