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红
(海丰县赤坑中学,广东 海丰 5164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语文课的根本,随“德”潜入“课”,润“生”细无声,语文教学应遵循因文讲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的原则,建立“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语文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让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让“立德树人”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立德树人与语文教学该如何有机融合呢?
语文学科是聚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教师巧妙地融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润生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讲课文背景时融“德”于教学中。在教《沁园春·长沙》一文中,可着重介绍毛泽东同志的伟大经历,从而让学生认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明白人的一生如何过才有价值,弄清楚今后自己该怎么做人,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这样的介绍既能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做人。
2、充分挖掘课文的闪光点。中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都具有“闪光点”,即德,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或抓住某一“闪光点”——或爱国主义,或环保意识教育,或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责任感教育,或生命意识教育等来感化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习食指的《热爱生命》一诗时,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是经过奢侈的投资后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尊重自己的生命,别让光阴白白流逝。
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平竞争”“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现象,让学生能识别社会现象的优劣美丑,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逐步地塑造自我。
教师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恰当的融合渗透,效果应是可佳的,对学生的终生是受益无穷的。
3、用形象与情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感。
以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德”,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如《“布衣总统”孙中山》,课文从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后的住衣食行四方面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以民为本、生活简朴的“布衣”形象,可让学生感受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甘于淡泊、关心群众,学习为人永不褪色的人格魅力。从而达到励志的目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品德教育应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那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让学生感受到深沉文字中的相怜相亲,对学生亲情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地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说:“教材对于立德树人有着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通过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孩子从小打好中国的底色,传承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长大后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还要利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学生的自我形成,让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那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呢?
1、要求学生在自我累积中立德树人。
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篇课文有不同的思想教育点,或公德、或法纪、或做人、或无私,不一而足。作为老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将正面的内容作总结归纳,让学生当作一面镜子,潜移默化,无意识积累,无形熏陶,积善成德。
2、要求学生在自我对比中立德树人。
课文中林林总总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我与地坛》中残疾的史铁生从绝望中寻找到希望,他的身残志坚令人惊叹。那学生可把自己的学习状态与史铁生的写作状态相比,见贤思齐,充分认识到坚持到底,毅力顽强的可贵。
3、要求学生在自我行动中立德树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 可借助组织参观、座谈听报告、访问革命老人等等,让学生把活动过程、感受认识写出来,通过张贴、主题班会、黑板报、评比表彰等形式展示出来,这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也能起到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4、要求学生在自我总结反思中立德树人。
言为心声,自我倾吐,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让学生坚持写心得、写日记、写总结反思,整理成集,窥探内在灵魂。善则扬,恶则改。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净化灵魂,修身养心。可以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鼓励学生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漫画作文、时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评论手机上的视频,命题作文如《我最喜欢的革命作品》,《我想成英雄》等,让学生评论他人,解剖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则改之。
5、要求学生在品德主题学习中立德树人。
主题学习有利于拓展学习的眼界,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巩固,也有利于立德树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值得赞扬、学习与发扬。我就把杜甫的《登高》,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陆游的《书愤》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集中体会他们的爱国爱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由此可见,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质,教育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才能达到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目的。 新时代、新要求、新目标,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应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随“德”潜入“课”,润生”细无声,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