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0-12-07 18:24魏智莹
魅力中国 2020年11期
关键词:詹天佑石头线路

魏智莹

(云南省广南县城区第二小学,云南 文山 6633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语文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有所思所有所想有所解,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创设有价值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深入思考语文问题,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新课程重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引入已很受关注。那么,为了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明是如此,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推进语文教学的强大动力。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高效的提问以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带着浓重的兴趣探索新知识,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

例如教学《称象》一课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办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此问一出,学生一下子沉默了,陷入紧张的思考。我接着说:“请大家把课文再认真读一读,把插图再仔细看一看,讨论讨论!”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

不久,有个学生说:“用泥土比用石头好,泥土到处都有,取泥土比取石头方便,而且称泥土比称石头方便。”另一个学生说:“用泥土也不简单,我拿几个一样大小的水桶,把水从船外舀到船里,等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时,只要记住水的桶数,再称出一桶水的重量,不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吗?”还有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否定了前两位同学的做法,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他说:“我不用石头、泥土,也不用水,而改用人。因为这些东西搬上搬下不方便,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人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去,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人来代替石头称象。一个人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人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只要每个人报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老师的这一问题,在课文中是找不到现存的答案,学生要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主动探求,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这样不仅再次勾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和体验,而且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敢于超越课本,挑战古人的创造精神。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它是一种重要的精加工策略,质疑问难就像指南针一样能不断地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应是鼓励、引导。即使是错误地发问,也不宜训斥和嘲笑,应当多点拨与引导,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逐步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当阅读写大榕树的那部分内容时,一学生突然发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颜色’如何照耀‘眼睛’?‘树叶上’哪来的‘新的生命’?”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雨后去考虑。让学生回想一下,新雨过后,艳阳天下,大树的树叶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你对它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在阅读时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应运而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的探索心向。教师架设桥梁,让学生借助以往的亲身体验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又如:教学《詹天佑》时,我让学生读文中写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语句,根据语句的描述引导学生画“人”字形线路示意图,并讲解为什么这样设计,并演示火车是怎样爬山时,有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老师,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不好。”当时,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位同学身上,且都瞪大了眼睛。那位男生似乎也不好意思,涨红了脸,好像在后悔刚才的提问。我呢,确实也被问得措手不及,但马上镇定下来,笑着说:“敢于提出问题,你很勇敢。那你能不能说说这一设计什么地方不好?”老师的鼓励无疑给了他力量,“这种设计火车上山费时了,而且下山也特别麻烦。”我听了后表扬了他的积极思考,然后又因势利导:“‘人’字形线路确实存在着不足之处,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投入积极的思维,“改变线路,避开陡坡。”“架设引桥,让火车渐渐爬上陡坡。”……我接着又问:“看来设计方案不止一种。那么,詹天佑当时有没有考虑到这许多方案呢?他为什么选择了‘人’字形线路呢?”于是学生又研究起来,最后一致认为,詹天佑肯定考虑过。因为其它方案也有不足。在当时的情况下,‘人’字形线路应该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可见,允许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课文记叙的内容进行质疑,可以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展现了他们生疑、质疑,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过程。在宽松的质疑环境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毫不避讳地提出异议,批判精神初露锋芒;在愉悦的解疑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不信书、不信师的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挖掘教材中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詹天佑石头线路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读迷作品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输电线路工程造价控制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詹天佑还书签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在安装中的应用
詹天佑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