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勋容
恩施思源实验学校,湖北 恩施 445000
新课改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不能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1]。因此,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巩固所学知识的目标下,高质量设计有效的课后练习尤为重要。
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观念有新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正确认识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2]。由此可见,标准所阐明的观点就是数学教学的目标,这更多的考验的就是教师如何用心设计课后作业练习,设计出更具符合小学生身心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课后练习,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和创建有效课堂。
(一)存在的问题
1.设计缺乏能动联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师访谈得知,教师在对学生设计课后练习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课本上的练习题为主,更有些数学教师要求学生购买相应的练习册,很少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造成课后练习成了为练习而练习,为巩固新知识而巩固,缺乏对学生身心年龄段的了解,缺乏对学生生活情境的掌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属于被动状态,甚至有学生产生厌学的倾向。
2.习题设计机械死板,时间数量不当
在跟踪学生课后练习中发现,无论当天所学知识及习题量多大,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完成,特别是课后练习,学生的准确率达95%以上。而从课堂练习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的习题准确率参差不齐。通过与家长沟通,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补习班或者家长专门辅导,因前面谈到的以题海战术布置课后练习(数量多),在知识点衔接、掌握方面都还不够清晰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做数量不当的课后练习,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作业,而且很多题目都不够典型,因此,小学数学课后练习设计不够典型也是一个问题。
3.设计忽视练习指导,情感关注不够
在访谈中发现,教师在批改学生课后作业过程中,关注点主要放在对与错上面,更看重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正确的不予追究,错误的就是家长的问题,对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过程、结果、态度和情感不从自身找原因。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他们更希望教师在课后练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
(二)原因分析
1.学校教研活动没有落到实处。很多教师,特别的新进教师,他们知识结构高,总认为教一个小学是大材小用,不愿意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讨教经验,总认为自己这点本事还是有的。其次是对参与教研活动停留在表面形式,认为教研活动都是形式主义,或者对自己而言就是一项作业或者一个任务,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思路才是创新,独树一帜。
2.教师未能形成正确“练习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赖于教学参考,上面怎么说就怎么教,重点放在当堂课的知识传授上,对之前学的知识点、生活联系点的巩固花心思较少。比如,小学三年级上(人教版)第一课,讲的是时钟计算,部分数学教师就讲1 分钟等于60 秒,60 分钟等于1 小时的知识点,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1 分钟、60 秒、60 分钟、1 小时很蒙。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个人总结能力、设计能力较为欠缺,从而导致学生的习题战术,无聊无趣无动力。
3.过多注重课后练习准确率。在练习过程中,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课后练习准确率要求极高,遇到不正确的就是批评,甚至还在相应的交流群公开,缺乏最基础的情感关注,导致部分学生看到老师就怕,遇到练习就哭。教师没有从情感关注的角度去积极鼓励激励学生,让学生喜欢做数学练习。因此老师要用语言积极表扬学生,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从而实现练习的高效完成,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多种练习形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不光要考虑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多种练习形式和练习题目,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设计课后练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二)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设计练习。教材上的练习题大多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范例,学生在必须掌握的同时,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经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造性的设计课堂练习。教师应该从教材和教辅材料中挣脱出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不拘泥于教材,这样才会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有效率的学会知识。
(三)关注练习过程,注重练习指导。课后练习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十分重要。无论从做练习的准备,还是整个练习的中间过程以及最后练习的结果,都需要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更顺利更有效的完成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更顺利的完成练习任务,学到知识,提高课后练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