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云南师范大学
在家刷手机时朋友忽然发来一条信息“阿布拉莫维奇之前那个搭档乌雷去世了”。眼前瞬间浮现了阿布挂在佛罗伦萨旧宫的海报,海报上的她神态平静,手指却放在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上。朋友知道我曾反复去看阿布的展览,对这位艺术家印象很深刻。今天这个女人深爱过、合作过、痛恨过,终又和解,彼此成就的男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关于他们共同参与的行为艺术作品又成为热议,阿布也再度成为一个热点。报道总是喜欢把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放在一起,谈论一个时总会提起另外一人,而阿布的世界不是只有爱情。
提到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说来惭愧,我最初是在公众号的文章上认识的她。她在作品《凝视》中与乌雷重逢的场面让很多人为之动容,是她先伸出手的,也是她先松开的。在她落泪的一瞬间,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她落泪的时刻达到了整个作品的高潮。作品《凝视》的相关文章迅速席卷朋友圈,在各大公众号轮番上阵,这件作品也有了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名字“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因为相对陌生,网络上的宣传先铺垫两人多年前惊世骇俗的爱情,再到数年分别后的重逢。谁人没有爱过,而爱情里谁又没有过遗憾。任凭无数的面孔在阿布面前哭泣、嘶吼、嬉笑、静默她都不为所动,直到乌雷的出现。这个强硬了一辈子的女性微笑地哭了。而整个作品《凝视》在我看来并不是从她坐在椅子上面对第一张陌生面孔出现开始的,而1976年她和乌雷的相遇就已经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了。媒体对他们情感的宣传,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共鸣,这个女人倔强的性格和这个男人聪明的大脑等一切加上时间这只永恒的舞台,最终构成这件打动无数人的作品。很多人质疑,在《凝视》正式见面前说私下两个人是接触过的,两个人因为作品署名而对簿公堂。我认为行为艺术像其他艺术种类一样,构思和安排并不能否定艺术家的情感。在绘画中我们通过画面来表达情感,会反复地构图设色,这是为了作品可以更好地呈现创作者的想法。所以我不质疑《凝视》中的情感。而二人打官司的事件,这太符合阿布的性格了。这也是将要提到的她的性格和经历。
媒体往往报道大众感兴趣的事件,有什么比名人情感更让人好奇的呢。我是通过阿布爱情的作品认识她的,以为自己已经被感动了,但在较完整的了解她的所有作品和经历时,一次又一次被震撼到,她的痛苦、她的热爱,她心里是如此深切地爱着她的祖国和民族,她为她的人民向世界呐喊和控诉。她炽热爱过,也强烈恨过,最后她以平和面对世界。
乌雷说阿布拉莫维奇“她是巴尔干半岛的女人,心里除了爱只有恨。”而我们也总说斯拉夫民族是战斗民族,她是斯拉夫民族的女儿,身体里流动着热情、坚韧的血液。她的家人当然也是如此,在她与家庭相互决裂,都互不往来多年后她回到家收拾旧东西时,才发现母亲有一个盒子,里面放满了从报纸上剪裁下来关于她的报道和新闻。她个人和一些报道将她性格的形成归因于军事化的家庭,这也正是一些人希望看到的。现在资料会显示阿布的祖国是塞维利亚,这是当时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如我们熟知的,她的父母是铁托的拥护者,父亲是民族战斗英雄,建国后政府的重要成员,母亲也是优秀的民族英雄。作为曾经的战斗英雄,现在的重要官员,家庭所带给她的并不只是严苛的军事化管理。
儿时和祖母在一起,祖母是一位虔诚的教徒。烛火、宗教仪式和精神上的玄学为幼年的阿布埋下了一颗关于精神力量的种子。在父母身边生活后的阿布接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足够的物质生活。在她最早对艺术感兴趣的时候,父亲找来同样在政府任职的朋友教女儿画画。这位游历过欧洲的朋友并不只是教小姑娘在布面涂抹色彩,他把画完的画放在地上拿火点着并告诉阿布这就是艺术。这件事虽然气坏了传统的父亲,但也让年轻的阿布意识到艺术并不只存在于架上绘画。阿布1963年的作品中有一幅画,简单的描绘了两辆碰撞的玩具小汽车,这是幼年的阿布喜欢的玩具车。在遇到一场车祸后,她感受到强烈的撞击所释放的力量。她之后模拟过这个过程,让玩具车来回碰撞,甚至最后把玩具车放在马路上让路过的汽车碾压,感受这种碰撞的力量。阿布家离空军训练基地不远,她躺在地上望着飞机飞过留下交织痕迹的天空,觉得很美,“这怎么不是艺术?”,在她的眼中,飞机在空中穿梭留下的痕迹就是在天上作画。阿布便跑到训练基地想让飞机再飞一次,而训练员只能给她父亲打电话把她支开。这个想法促成了她早期的另一作品,一段录音。她用机械的声音播报航班信息,不同时间往返于不同地点的飞机。这些信息在空气中交织出的信息网就像一个错综的画面,这当然源自当年那个小姑娘在空军基地的一场胡闹。
阿布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不是浪得虚名,她早期的作品与其形容为“震撼”,“震惊”一词倒更为贴切。她以自己身体的极限为代价去探索边界,用生命的风险去打破局限。《节奏0》作为“节奏”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通过将自己完全地交与观众,任凭参观者随意对待她的身体,去探究权力的自由。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展示媒介,而每件作品都会伴随着流血、伤痛甚至生命的威胁。用火焰、鲜血和生命来完成的作品,震惊着世界。仿佛是一个叛逆的孩子在挣扎,早期的她尖锐而激烈,尝试着一切的可能性[1]。
“共生”可以说是最常被提起的一个时期,1976年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相遇。阿布说乌雷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确实他非常的聪明,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但他的理解和表现的能力非常惊人。人们都承认他们爱情的疯狂,但一般认为疯狂的是他们一起创作的“关系”系列行为艺术作品。两人那些最著名的行为艺术,两个人赤身裸体在房间内来回碰撞直至筋疲力尽,相互吸入彼此肺里的气体直到昏迷,相互冲着对方喊叫直至嗓音嘶哑,经典的《无量之物》,两人裸体相对站在一个窄门内,迫使想要进入展厅的观众不得不选择面对其中一人,还有《潜能》将自己的生命交与对方手上,由乌雷握紧冲向阿布放置着毒箭的满弓。在这期间他们也曾面对面的静坐过,作品《海上夜航》二人用90天的时间辗转于全球各地的美术馆,在馆内静坐注视着彼此,但当时几乎每次都是乌雷先停止了。那时的两人也许都没有想到多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吧。最后的《情人·长城》,这件作品计划了很久,原本的计划是分别从长城的两端出发,踩着山脊的能量同时到达山西的二郎山会和,并且在完成作品后结婚,可现实正如他们的作品一样,乌雷比阿布早到了三天,而他们的感情也从八年前的热恋变成了这一刻的分别。最后的拥抱阿布在乌雷怀里哭了,因为这个抱她的人是一起创作的伙伴,而不是那个当年带着她私奔的乌雷。一场精心策划的情人相逢,最变成工作伙伴的道别。
结束了私奔和流浪,阿布的家乡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革,巴尔干半岛的10年战乱和纷争。1997年塞尔维亚和黑山请阿布为代表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但她的作品《巴尔干巴洛克》没被准予现场表演但可以视频参展。阿布坐在1500块兽骨中间一边遍遍低声唱着家乡的歌,一边一遍遍洗刷着每一块骨头。这件作品所表达的正如她1995年的作品《擦镜子》所传达的精神一样,她一遍遍地用同一桶水洗刷着一个脏了的骷髅架子,当然是洗不干净的。这正像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痛是无法轻易磨灭的。阿布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像早起那样给人用力过度的感觉,一些作品很平静但仍然充满情感。作品《白马》是阿布手持一面白色的旗帜,坐在一匹洁白高大的马背上目视远方,轻声地吟唱曾经的国歌。这种看似温和的作品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控诉。
阿布后期有一件很温和的作品,在探究女性的身份。她和一名妓女互换身份,两人都换作对方的打扮,去对方的工作场地做对方的工作。镜头分别记录下二人的样子,换作艺术家的姑娘在一个艺术沙龙里开始稍显不安,她渐渐开始放松地与人交谈,在最后就是一名自信的艺术家。而阿布那边,她穿着性感的吊带裙坐在橱窗边抽烟,一天也没人理她。她开玩笑说也许是自己长得有点凶。
晚年的阿布作品更多有关精神能量,作品也更加温和平静。通过一些行为和媒介来达到精神平衡和内心的宁静。73岁的阿布在TED宣讲时做了一个短暂的作品,她让现场的观众两两相对,彼此注视两分钟。现场的观众都选择听她的,两分钟后她说“谢谢你们信任我。”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化了,就像小野洋子的作品《梯子》。当你爬上一把未知的梯子,参与一场未知的活动,你不知道终点会出现什么。这句感谢信任就像那个红色的“Yes”。她挣扎叛逆过,曾经将权力交与大众而受到伤害,她深爱过信任过,将权力交与相爱的人,现在权力在她自己手中时,这个曾经那么激烈的女孩向世人道一句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