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超林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陆平小学,广西 南宁 530000)
我们经常听到语文教师这样说:“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语段),读后说一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读书声刚落,孩子们就“小手直举”,抓住文中的只言片语大谈特谈自己的重要发现。但是,仔细一听,大多的发言只是在语言的表层意思上打转,那些“言外之意”、“言下之意”根本就无暇顾及,更别说去感悟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了。
我认为课文阅读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陶冶情操。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读到一本好书,找到崇拜的英雄人物(是为社会、人类有卓越贡献或献身的人),心灵会感到幸福,从而强化道德、理想意识,净化心灵,一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不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为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2.储备知识。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处在学校这种智力不断冲撞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书是什么,是历史、自然、人灵魂的记载。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3.学用结合。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常常需要多次接触和反复训练,才能逐步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巩固下来。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种反复接触有关知识的条件,让其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迁移、巩固,学到新知识,反过来促进课内知识牢固地掌握。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价值却又有一定难度时,教师应赞赏之余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既然学生理解有误,始终说不到点儿上,显而易见是问题难得超乎预料,可是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可能因课堂情境所致。教师要当机立断,提供数个浅显的起铺垫作用的小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知识结构要适应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普遍能接受的形式,安排好知识结构的合理序列,深浅程度应适合于认知发展的水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要拾级而上,强化学生阅读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介绍读物时,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如声像材料;对中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对高年级学生,则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在课型特点上,低年级多开阅读物介绍课,中年级多开阅读汇报课,高年级多开阅读欣赏课、读书笔记指导课,使学生“读有所用,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我用了很长时间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恃、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课外捧起了《三国演义》,课余谈起了三国逸事,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就这样,随着教材内容的转换,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巴金、老舍、鲁迅等名作家,也开始深入了解《红岩》中众多的革命先烈,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啃起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按照校园的环境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整个教室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授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带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将知识内化。组建班级“图书馆”,将学生的图书资源“共享”。学生手里都有几本甚至十几本的课外图书,但是据调查,由于受电视动画片的冲击,多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有的让家长读给自己听,有的干脆只是一种摆设。于是我就想,何不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组建一个班级“图书馆”,发挥图书应有的价值,让全体学生都来关心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种“群体阅读”的风气。在班内做好了动员,同学们兴致都很高,纷纷把自己的各种图书都“贡献”了出来。为了便于管理,我规定,图书还是由自己保管,只要将图书的名称报上就行。这样,我把学生的姓名、图书名称列了一份清单,用电脑打印一份,贴在了班级的一角,图书角。同学们只要到这里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就可到书的主人那里去借。作为老师,我也和同学们一起借书、看书,班内形成了浓厚的“群体阅读”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每个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有了进步。
学生读书了,读的质量如何?我首先利用课间操以后上课以前这段时间组织了“三分钟演讲”,按学号每天一名学生登台“演讲”自己的读书所得。为了不给学生增加难度,我规定,围绕你看的书,说什么都可以。可以说你喜欢的书中的一个人物;可以将看的内容作为故事讲给大家听……说的内容可多可少。一个学生说了,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就此展开争论。为了不致登台时无话可说而“尴尬”,同学们看书时,比以前认真多了,都或多或少的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