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勇
(贵州省桐梓县马鬃苗族乡小坝小学,贵州 遵义 563204)
学生对某一科目的兴趣浓厚程度决定这一科目成绩的起点,所以教师对学生在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会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分析小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听的好习惯,在听别人讲话的同时还要理解别人语句中的涵义。新课标虽然没有单独对“听”做出要求,但是,在不同学习时期的口语交际教学中,都明确标定了听的标准。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如何保证学生听的质量、如何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思考,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将“听与写”、“听与辨”、“听与记”、“听与说”、“听与思”全方位联系结合起来并应用于教学。学生在听课时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的方法以及内容上下功夫。听讲是双方共同的事,而教师作为把握节奏的那一方,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师在要求学生听读的同时,也要认真了去“听”学生的状态和反应给出的隐性需求,从而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回应。落实了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语文课程包罗万千,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也是林林总总、各有不同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的教师对此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应突出“独特”,便不管学生是如何说、说什么、为什么说,其实这样对学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而且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相矛盾。教师教学时就应该及时准确提出学生的错误,并将之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学生在研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读的同时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书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然后提醒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之前,将自己的笔记再一次消化,如何与同伴说出自己的理解,“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什么必须说,什么可以不说”,如此一来,学生不但锻炼了在说前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对于说话的严谨性。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将会养成说话有条不紊,条理清晰的表达习惯。
朗读,是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方法。读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学生如若要想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先把文章通篇读一遍。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学生朗读的时间,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当有些语句停顿语调不一样时,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一样。要想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教师必须把握学生朗读的节奏,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文章的立意有误解。就目前我国的教学现状来看,学习课文还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教师也并不是特别注重这个问题,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成长速度。学生朗读课文,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要让他们感受到朗读带来的快感。同时,我们知道学生的能力不相同,对文章的理解不同,所以教师有义务也必须保护学生朗读课文时的自信和兴趣,让学生喜欢上用声音来表达自己。在读课文时,也要保证朗读的质量,争取让每个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训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1】
写是学生最头疼的也是最难的一种方式,要想把心中所想在笔下表达得淋漓尽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一定的写作技巧。小学生思维新奇,想象力丰富,书面表达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作为教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小心翼翼去发现学生的笔触,鼓励他们可以做到,并帮助他们做到。小学生一般对于写都是持有抵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把控好每次写的“度”。一定量的书写可以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过了“度”便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应该及时准确地发现并掌控好那个“度”。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同时也有区别,书面表达更加细腻,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意的引导,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发现语文写作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与之息息相关的口语能力也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
总结:国家进行课程改革,必须切实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标铭记在心。“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手段;“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手段,它们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经常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从而协调发展学生的感、知觉,这更加凸显了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这四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