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女德中的积极情绪管理探析

2020-12-07 22:21张秋灵赵敬敏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传统

张秋灵 赵敬敏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女德即女性道德,是一种基于自然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性别道德。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女德修养教育的传统。伏羲演绎的坤卦是女德的源头,《诗经》《周易》多处论述女子之道。之后出现女德著作,一类由男性所著,关注国家和君王的利益为目的,以西汉刘向的《古列女传》和明末吕坤的《闺范》为代表;另一类由女性所写,注重女性伦理道德修养,提高自身品味为目的,以东汉班昭的《女诫》、明朱棣徐仪华皇后的《内训》、唐宋若昭的《女论语》、明王相之母刘氏的《女范捷录》(合成《女四书》,由)为代表。女德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是传统女性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对两千年传统女性优秀品格-贞静顺良淑端俭等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糟粕部分(如男尊女卑、单向贞洁观)应当坚决摒弃,对其超阶级、超时代、符合人类本性的普遍理念要进行认真清理发掘和现代性阐释。本文以《女四书》为研究文本,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角度察看古代女性在家务劳动繁重、社会关系不平等的环境下,是如何调整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化解生活压力,提升自身幸福感的,也是传统女德立于当代的重要价值之一。

一、传统女德重视情绪管理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重视道德修养。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其实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在1989年提出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中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是因为那些有德为善者心无挂碍,心理不会患得患失,这样就能消减焦虑烦恼,身心俱安,心理平衡,从而增强心理免疫能力。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女德明确提出德(品德)与性(性情、情绪)双修,德性一体,相互促进,是通向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前提。“人之所以克圣者,莫严于养其德性,以修其身。故首之以德性。”“古之贞女,理性情,治心术,崇道德,故能配君子以成其教。”[1]“无损于性者,乃可以养德,无累于德者,乃可以成性。”[1]女德还认为修养是自身内部心理需要,非外部所迫。“夫德性原于所禀,而化成于习,匪由外至,实本于心。”[1]在这个意义上讲,古代的德育与心育是一体的,德育内在包含心育。这极大增强了人们践行社会道德规范、提升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在情绪管理方面,女德不仅主张要培养女性特有的柔和、贞静、宽宏、仁慈等积极心境状态,还要主动控制管理好骄(骄傲)、盈(自满)、忿(愤怒)、戾(凶恨)、嫉(嫉妒)、忌(憎恨)、恣纵(任性、放纵)等不良的情绪状态。“妇人之善德,柔顺贞静。乐乎和平,无忿戾也;存乎宽洪,无忌嫉也;敦乎仁慈,无残害也。”[1]“若夫骄盈嫉忌,肆意适情,以病其德性,斯亦无所取矣。”[1]。这一论述对女性心理健康的作用已被现代医学证明,人类65-90%的疾病与不良情绪有关已成大众的共识。

二、传统女德中的积极情绪分析

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能够激活行动倾向、扩展认知、建设良好关系、促进组织绩效、对疾病预防和治愈具有促进作用。[2]致力于研究积极情绪的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弗瑞德列出了10种形式的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爱。传统女德崇尚内敛,喜怒不形于色,其中安宁、自豪、仁爱、乐观、激励、自尊等积极情绪还是显而易见的。

幽闲贞静的安宁。幽闲贞静是“四德”之首。幽,表示火光微弱,引申为深邃、僻静、隐蔽、寂静。指有修养的女子德性美好全凭本心,不求人知。闲,指不忙、有空闲。古代女子仅吃饭穿衣两件事情足够繁重,难得有空余时间,主要是心的清闲,把名利心放下。贞指志向纯一,尤是指女子结婚从一而终。贞指一个人志向纯一,尤是指女子结婚,没有其它妄想,从一而终。贞节专一的人,没有妄想,内心安宁;不专一的人,心理浮躁。静,青,即“清”,表示纯净;争,表示全力以赴。静表示力图清心。幽闲贞静是人安分守己,享受生命的过程,不有太多的欲望,不为世俗的功名利禄、别人评价所困扰。同时适当给自己放松机会,保持一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安详。

勤励不息的自豪。勤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品格标签。古代女子非常清晰自己孝女、贤妻、慈母的社会角色,把赡养老人、照顾丈夫、抚育孩子,制衣做饭、营家待客,看作自己人生的职责和价值所在。人一旦有了这种责任感,就有了驱动自己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治丝执麻,以供衣服;冪酒漿,具菹醢,以供祭祀。”[3]“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1]“早作晚休,可以无忧。缕绩不息,可以成匹。”[1]“勤则家起,懒则家傾。”[1]她们回首往事时,莫不为自己的辛苦付出感到欣慰、骄傲与荣耀。“三者苟备(卑弱、执勤、继祭祀),何患名称之不闻,黜辱在身未之见也。”[1]

慈惠和让的仁爱。古代女性自结婚之日起就担负“宜其家人”“惇睦九族”[1]的重要使命,用“仁恕宽厚,敷洽惠施,不忘小善,不计小过”[1]美好德行营造家庭和睦的良好氛围。婆(公)媳之间孝顺为尊;夫妻之间恩义并重;亲子之间慈严有度,娣姒姑姊妹无所不用其情;东邻西舍笑语忻然;疏戚之际蔼然和乐。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示了她们强大的爱的能力,一方面使自己获得慰藉,另一方面也使他人产生良好的情绪感染和反馈作用。

敬慎柔顺的乐观。“古之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砖瓦,而斋告焉。卧之床下,主下人也。弄之砖瓦,明其习劳,主执勤也。”[1]班昭出身儒学世家,学养深厚,深愔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的力量,对于“女子生来卑弱”群体认同意识和无可改变的生存环境,没有指责抱怨,而是接纳现实,适应社会,选择“敬顺”、“谦让”生存之道,未雨绸缪,从容应对,实现“以柔克刚”人生效果,显示了她们的智慧、乐观、自信与坚韧。“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1]。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会意识到世界的复杂性,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逻辑,会去理解和顺应,不去纠结和对抗。

尽善兼美的激励。古代女性囿于家中,精神追求不输男子。第一,身心洁净,不辱声名。身洁表现为身不垢辱,服饰鲜洁,入无废饰,出无冶容。言洁表现为择词而说,不道恶语;心洁表现为幽闲贞静,清净自守。行洁表现为行己有耻,动静有法。[1]第二,知书识字,达礼通经。“妾乃贤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粗全,亦通书史。”[1]第三,师古成德,尽善兼美。人有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在顺境中不骄傲,不急躁,在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困难和考验,甚至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立身端正的尊严。中国传统女性追求柔顺美的同时,同样追求端庄美。端庄先于柔顺。端正有行为合乎公义或者符合规范的、标准之意。“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端正,方可为人。”[1]“正色端操,以事夫主。”[1]“夫不可不求其心,然所求者,亦非佞媚苟亲也,固莫若专心正色。”[1]“妇人居必以正,行必无陂。”[3]“仁以居之,义以行之,智以烛之,信以守之,匪礼勿履,匪义勿由,动必由道,言必由信。”[3]立身端正就是做人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就是做事符合社会基本价值规范,表达了作为一个和男性平等的“人”独立于世的价值和尊严。

三、传统女德中的积极情绪管理之道

女德中有许多独到而又被现代心理学所证实的情绪管理方法。

崇圣训,景贤范。崇圣训,就是用圣人先哲的话激励自己。据不完全统计,《女诫》一千六百余字,引用易经、诗经、道德经等经典文献不少于17部,使理论变成易学易行的实践指导。[3]景贤范就是敬仰模范历史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女德中提到很多仁爱、孝行、智慧、勤俭、才德等方面的榜样。成功的典型最容易产生强大的引领、激励作用,同时可以消除无谓的思虑和纠结。

知止(知)足。止,适可而止。足,满足。班昭认为夫妻关系天长日久,难免产生摩擦和分歧,应对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要知足、知止。知足就是“觉知到自己拥有很少就已满足”。知足建立在对自己曾经或正拥有事物的欣赏上。当人们感谢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时候,内心充满的是满足、幸福、意义和仁爱。当人们关注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内心充满的是不满、愤怒、焦虑和斗争。知足的人通常对生活更加满意,身体更加健康,容易与大家和谐相处,也更多接纳自己,有更强烈的目的感、意义感和道德感。[4]

宽裕。《女诫· 敬慎第二》讲到要避免夫妻间无谓地争吵打闹,就是要做到宽裕。“宽裕者,尚恭下也。”“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3]“尚恭下”就是“妇不予夫正面争论是非曲直”。宽裕有尊重、包容、宽恕之义,就是自己在意愿上原谅对方的过错,放弃报复和惩罚伤害者的权力和需求。宽裕能够让受伤的人转化过去的负性体验,恢复内心的宁静和谐。[4]

定志专心。定志专心是说古代女子结婚后要全心全意致力于家事和自身修养,忠诚于丈夫和家庭。《女诫》有六处提到“专心”。我们反对男女不对等贞操观,但是学习古人要求做事投入,不为外界所惑,不为外物所动,保持心灵的宁静。

明理不争。当代认知疗法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当人对世界、人生的各种问题有全面彻底地觉悟和理解,所作所为合乎道理就会“心安”,心安则乐,不安则不乐。在《女诫》中,班昭着眼整体和长远,处处以“理”服人的策略化解卑弱、曲从、恭顺等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带来的心理压力。开篇引用诗经故事,说明几百年来甚至是上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观念和习俗。“曲从”是因为公婆居尊辈地位,对夫妻关系有重要影响。“和叔妹”则是为了获得夫家人支持和认同,实现自己的人生归属。不争的人,心里有更宝贵和值得坚守的东西,不活在别人眼里,不和别人争辩对错高低,是内心强大和成熟智慧的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文化自信。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女德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对其合理的地方应予以发掘和现代性阐发,以其精华推动现代女子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传统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青少年积极情绪的培育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积极情绪的主要干预综述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少年力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