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柔
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随着海南省经济的加速发展,各地区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各地区学校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红利逐步耗尽,缺乏优质教师资源作为“软件”相辅相成很难切实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教育发展所带来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缩小各地区差距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是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海南省下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其中三沙市目前仅有一所集幼儿、小学及成人职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类学校,同时小学教育只有一至三年级的课程,故统计数据只反映其他18个市县的教师资源情况。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海南省教育厅官方网站、《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官方媒体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各市县现有教师数量基本饱和,但存在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如优质教师资源更倾向于城区及名牌效应下的重点中小学。笔者根据《海南统计年鉴—2018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7)整理出海南省2017年教师质量和数量比例等相关数据并作出以下分析:
在基础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各阶段专任教师的学历及职称存在严重失衡情况。省内小学阶段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城区专任教师获得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也远超过乡村地区教师。近年来,总体上海南省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在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及提高教师结构化均衡等方面,海南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
笔者分别从教师学历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情况直观分析教师资源的质量,将学历和职称较高的教师资源定义为优秀教师资源。
1.乡村地区专任教师学历情况较城区落后明显
在小学阶段,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城区和乡村地区数量均不突出,但是在总体比值上城区数量还是相对较多;城区本科学历的教师数量约是乡村地区的2.4倍,且乡村地区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与其本科专业大多不符,而专科学历的教师则在乡村地区更多。在初中阶段,则出现城区专科学历的教师赶超乡村地区,约是乡村地区的2.8倍;城区本科学历教师约是乡村地区5.3倍,城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较乡村涨幅更大。高中阶段是在各个阶段中研究生学历教师最多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城区本科学历教师数量约是乡村地区的9.8倍,而专科学历教师在这个阶段只占极少数。
2017年海南省城、乡地区各阶段专任教师学历百分比情况。其中,城区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68.98%,而乡村地区拥有同等学历的教师仅为28.47%。由此可看出,城区教师的主力军是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而乡村教师的主力军则是拥有专科学历的教师。高中阶段及以下毕业的教师在城区仅占1.45%,与此同时该学历的教师在乡村地区占比不小,即12.57%。乡村地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不到1%,而城区则达到2.30%。
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印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国发〔2001〕21号)规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在城市要达到85%以上,国家和省重点贫困县外的县(市)不得低于75%;初中阶段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要高于95%,城市市区初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要高于70%,除了国家和省重点贫困县以外的县(市)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要达到60%以上。按照规定,海南省小学、初中阶段城乡地区教师学历均达标,但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量在城乡地区差距较大,从总体上城区教师学历明显优于乡村地区且城区教师学历多为第一学历。[2]
2.城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失衡
小学阶段,城区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处于小学高级,而在乡村地区则更多的教师处于小学一级;初中阶段,城区拥有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和中学二级职称的教师分别是乡村地区的6.4倍、4.7倍和3.9倍;高中阶段,城区拥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是乡村地区的10倍。与小学阶段不同的是初中和高中阶段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区,教师主要集中在中学一级职称。
2016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海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原中学高级教师变更为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变更为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变更为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小学二级和三级教师变更为三级教师。《方案》中明确表示,教师职称评定政策适度向农村地区教师倾斜,在此情况下,进一步将城区和乡村地区对比来看,城区一级教师占比最大,而乡村地区二级教师及以下占比最大且过半数;相比之下城区现有高级教师数量较乡村地区多12.27%,由此可知,从总体教师质量上看,城区优于乡村。
2013年8月,海南省编委印发《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海南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进行调整。《意见》中明确全省初、高中阶段生师比分别按16:1和14:1进行;小学阶段按照两种情况进行配置:一是学生数200人(含200人)以下的学校按照师班比1.7:1配备教师;二是学生数200人以上的学校按照生师比20:1配备教师。
1.海南省教师总储备数量充足、不同市县之间有差异
生师比可从总体上衡量目前中小学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2017年海南省除东方市在普通高中阶段生师比(15.7:1)、海口市、三亚市、琼中县在普通小学阶段生师比(23.7:1、24.2:1、20.6:1)高于《意见》标准外(即教师数量较少),其他各市县中小学在生师比数据上均表现出教师数量充足的情况。同时不可忽略的是个别市县之间各阶段生师比均差异明显,如五指山市、昌江县。
2018年海南省各市县生师比达到《意见》要求的在普通小学阶段占88.89%、普通初中阶段占100%、普通高中阶段占94.45%。参照以上数据,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海南省各市县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现存数量较为充足。
2.城乡生师比差异表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城乡生师比差异不大
2017年海南省城区小学阶段生师比(26.79:1)远高于乡村生师比(11.03:1);城区初中阶段生师比(14.95:1)略高于乡村生师比(10.56:1);城区高中阶段生师比(12.91:1)与乡村生师比(12.74:1)相差不大。根据上述数据,城乡之间生师比差异重点表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城乡生师比差异不大。对照《意见》标准来看,除城区小学阶段外,其他各阶段城乡教师现存数量充足。
3.城乡之间师班比差异不大
教师资源在数量上的差异是基于学生总数和班级总数的相对数量差异,所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是综合考虑生师比和师班比。[3]
对比2017年各个阶段城乡师班比数据,在普通初中阶段乡村地区比城区略高(即以师班比数据来看,乡村教师数量较为充裕),但从总体来看城乡之间师班比差异不大。
在综合考虑中小学生师比和师班比的情况下,单从数量上看,海南省小学及初中阶段城乡差异明显,高中阶段差异不大,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在乡村地区大量学龄儿童涌入城区,在城区小学、初中会出现“择校热”、“大额班”的情况,故小学及初中阶段城乡师资配置差异明显。
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以后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到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接受教育,且城区重点高中有根据中考分数择优录取的情况,分流了一些学生,有部分学生甚至不再接受下一阶段教育,在这一阶段,学生有多种途径可做选择而不再是之前的单一升学模式,故高中阶段师资配置差异不大。
经济欠发达市县可类比于乡村地区,相对来说经济欠发达市县人口密集度低,且有不少家庭将孩子送到经济发达的市县接受教育的情况,导致学校各年级的班级数量和各班级平均学生数相对较少,但不同学科教师仍需配备,所以数据所示部分经济欠发达市县反而表现为更加丰富的教师储备状况,但因各年级班级数量少,一些教师需跨年级教学,要负担起不同年级的备课、批改作业及课外辅导等繁杂的工作,导致教师实际上工作量大。
一是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总体薪资水平不高。现代社会中,人们倡导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4]这些都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教师作为最基本的人,最基本的需要同样的应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在基本的需要都未得到满足的时候,何谈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是教师保障制度不完善。《方案》中虽然明确表示教师职称评定政策适度向农村地区教师倾斜,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教师职称评定所需的课题论文、各类评优评奖成绩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难以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前景受限,易形成对工作的习得性无力感。
三是城区的部分学校在“老牌”中小学的背景下过分追求市场效率。政府存在通过政策影响等方式将优质教师资源过于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学校的问题。而欠发达地区、乡村则很难留住优质教师资源,同时存在教师资源结构性失衡。
四是教师不注重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铁饭碗”的思维在部分在编教师当中已根深蒂固,不适应时代的步伐,拒绝知识更新,甚至将各类教师专业培训当作一种推卸不掉的任务,而不是进步的机会。其中部分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技能考核重视程度不高,更易造成该情况的发生。
为了促进海南省基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针对上述相关问题,总结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政府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保障落后地区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首先保证欠发达地区教师的薪资水平不低于发达地区教师待遇,以弥补落后地区教师因心理落差而产生的较低职业认同感,从而增加欠发达地区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保证优秀教师资源不流失。
2.完善教师保障体系。对于偏远落后地区教师的住房及各项保险医疗机制应落实到位,确保教师拥有相对安全、卫生的工作、居住环境,切实为其提供有效且高效的帮助,以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专心任教。[5]
3.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随着经济发展与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相脱节,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教师从前是当地的知识精英,受人尊敬,如今却很难再继续保持以往在人们心目中的“智者”形象。[6]政府应主导加强宣传,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舆论氛围,使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1.对全省引进的教师资源合理分配。从制度和政策上将引进的优质教师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学校倾斜,特别是加大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优惠力度。避免出现人才引进过于集中在城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个别学校或“引得进,留不住”等现象,将优质的教师均衡调配到各地区各学校,努力实现每个学龄儿童能够就近入学,享受优质教师资源。
2.在教师均衡配置的问题上更应注重的是结构性均衡。欠发达地区由于教师资源匮乏,大多教师属于所教非所学的状态,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引进优质教师资源除了在政策上享有优先权外还应在配置上注重结构性均衡,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应针对性的引进不同类型的优质教师资源,其中在小学阶段应输送全科型教师,初高中则更应输送专业型教师人才。
3.各地政府编制办公室在对当地教师编制进行审定安排时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依据当地的实际教育情况而不是当地的财政情况等,避免出现越是贫穷、困难的地区越难以增加编制的情况。
1.强化责任督导,落实考核机制。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考核,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清退政策,对于专业能力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培训、转岗或清退。加强督导让考核不再是架空政策、流于形式,不浪费每一次的人力物力并依据现实情况对考核机制实行即时更新政策,让督导部门成为教师成长、优化的有效润滑剂。
2.注重促进现有优质教师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结对子帮扶手段,实现优质教师资源流动而带来的“鲶鱼效应”。定期组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及优质教师教学经验讲座,从而缩小市县、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7]教育主管部门需强化责任督导,确保“优质”是真正的“优质”,让真正优秀的教师人力资本有效且高效的带动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保障输入的优质教师资源能够高效释放其人力资本。在调配优质教师互动交流时应使其享有适当奖补,避免出现优质教师低效率释放或隐藏其人力资本。帮扶学校应让优质教师在帮扶的过程中拥有获得感和认同感。被帮扶学校应做到避免出现将外来的优质教师资源当作学校普通劳动力的补充;充分信任引入的教师,做到足够的放权,将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权下放到帮扶教师的手上,其中应包括具体培训措施、培训经费等。[8]可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小组,由点连成线进而才能带动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互助共同体。[9]
总之,在促进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的问题上海南省应始终坚持让专业的人去指导教育的发展,让具体的政策灵活运用于不同地区,让不同的方法处理特殊性问题。在促进海南省基础教育发展面前,能否勇赴难关、勇挑重担、勇破难题,是对本省教育工作者极大地考验和历练。希望本研究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促进教师更加专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