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旭
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中学,贵州遵义 564104
现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对学生的个性深入了解和重视,多采用现代化教学理念,扩大课堂容量,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图象、声音甚至是物件进入课堂,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内容。而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正是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如何渗透德育,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1.1 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文明礼貌和仁者爱人都是我国的美德传统,小到彼此尊重、友爱互助,大到卑恭谦让、舍己为人,总之,助人为乐、不图回报、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鲜明特征。通过详细钻研初中历史教材我们发现,课本不乏这些方面的内容,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6 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 课和第8 课“辉煌的隋唐文化”等,这些都是从美德层面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方法。当然,基于美德的教育也并不是非要有独立版块内容作为支撑,教学中适当插入些历史案例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1.1.2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教育,主要是围绕“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人格来实现的。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虽然这方面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随处都有体现,可并不是以内容本身为重点来进行设计的,所以,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元素,并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将这些元素放大。“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里面的内容,提到“三国”就不得不说诸葛亮,“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在诸葛亮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熟知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为了报刘备知遇之恩,将自己毕生的能量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蜀国。
1.2.1 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革命精神主要是体现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至高无上,所依托的点除了那些熟记于心的经典事件外,还有那些不怕牺牲,将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革命斗士,他们勇赴国难的行为永垂史册而不朽。比如在讲到“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南宋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在讲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的事迹;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等等。
1.2.2 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知耻而后勇也我国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清王朝被推翻到新中国成立,中间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斗争和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些都是我们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的标志。教学中,老师们可以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基于革命层面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要谨记我们国家曾经经历过的苦难,让一幕幕刻苦铭心的历史画面和历史事件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源动力。
1.3.1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乡土历史时总会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特别是在学习与自己家乡有关的历史事件时,这本身就是家乡情怀的一种表现,尽管这些很难能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述。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渗透于此相关的德育内容,并逐渐扩展到国家情怀层面。
1.3.2 坚持改革,共建和谐社会
在探寻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衔接点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将更多德育教育元素融入进历史课堂外,还要关注德育元素与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相关性问题,即要突出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新时期特点的德育元素,比如坚持改革,共建和谐社会。关于这方面内容,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可以做衔接点,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民族团结”“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等。这些内容表面上看与德育教育并不存在很密切的联系,但如果我们深挖教育点会发现,“坚持改革,共建和谐社会”包含了很多家国情怀方面的内容,以及仁者爱人、忠心报国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它所涵盖的范围过于广泛,如果我们想要将其与学科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必须首先端正好德育的态度。当然,泛泛而教也能够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但是对于有些内容来说,如果不能深入到一定程度,这样的德育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加强德育教育意识便成为老师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施方法上,我们主要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专业素质这三个方面出发,争取通过言传身教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让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个过程也是提升自身德育意识的过程。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它与德育教育的联系范围。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在探寻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联系途径和方法时,需要仔细甄别素材应用的合理性,争取将最合理的德育材料用于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利用历史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要尽量选择那些正直的形象,并且他们的形象是不具有任何争议的。为什么要突出这一点?原因在于,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尽管展现了很多正面形象,但是有些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那些不适合新时期发展建设特点的形象是不适合在当前教育中进行传播,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但是像林则徐、邓世昌这种大义凛然的人物形象在任何时期下的德育教育都是值得歌颂和传扬的。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向前发展,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在历史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两课时,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将那一幕幕感人的历史画面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再比如,我们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应内容的视频,让他们通过画面去感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和心酸,这要比阅读文字更能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我想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基本上都是围绕“说教式”来进行教学的,虽然也能收获到不错的效果,但如果把德育元素也融入进历史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很难发挥作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探寻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问式”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德育教育元素,以及提升道德情感。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我们可以从鸦片的危害性出发,启发学生思考长期吸食鸦片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危害,进而渗透出精神和思想层面的问题。在这样的启示下,学生便认识到,我们不仅要远离毒品,并且也不能做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情。
“组织活动”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另一个载体,但受其自身特点和客观环境因素限制,这种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很难在平时教学中被使用。为了进一步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同时也能够给学生增添更多的乐趣,我们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德育活动,比如在“党的生日”期间开展“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研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搜集历史资料,让他们更好地在史料中了解历史的德育价值。再比如我们也可以举办历史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随着一系列组织活动的顺利展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将会得到提升,而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达成了。
关于教学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当前老师们更多是将其用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表面上看,我们对教学评价的界定十分科学合理,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很难做到公正客观,其中制约教学评价公正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老师的主观意愿,这更多体现的是师德层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中去渗透德育教育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将基于教学评价的德育教育融入进其他几种德育教育方式中,以凸显道德元素在学习过程中和评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告诫学生时刻不忘道德品质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重要基础。
“德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历史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通过分析当前初中历史教材我们发现,课本上很多内容还是与德育教育有很紧密联系的,文本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了五点德育教育的渗透途径和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