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国
(河北省隆化县张三营中学,河北 隆化 068156)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考纲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内学习的书面的学习方案。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将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
科学研究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学习能力总需要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就是“导学案”。“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与教师的适时点拨紧密结合。
我所任教学校是所镇级初中,尽管现阶段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受硬件条件、教师水平、学生层次、社会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学校“填鸭式 ”“满堂灌 ”的现象还是广泛存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受此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亦不太高,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累”,体验不到教与学的快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探索一种适合的高效教学模式迫在眉睫。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我们课题组在众多模式中,选择了 “导学案”这一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只要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一套“导学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快乐,同时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必然会为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同时,好的经验,也必定会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导学案”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探究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学习过程之中。但是要整理出一套适合我校初中生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导学案”体系,最重要的仍是研究化学“导学案”的编写思路和主要内容,同时研究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导学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课题组采取了以下方法。
为保证“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互补进行分组,实施小组负责制。首先在每次备课组活动中共同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思路和主要内容,然后各小组根据编写思路由小组不断完善编写成稿并留存电子版,最后在下一次备课组活动中提交审议。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实施一单元一组,一制一审。“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基本统一,但由于我校分实验班、普通班班级,学生基础不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系列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安排和合理取舍,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导学案”为构建真正适合学生实际的高效课堂,摸索出“导学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案。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创建出了一套适合教学实际的相对固定的 “课前预习,学生反馈,小组合作,课后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正式上课前,实施导学案先行下发,由导学案引领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课下,我通过批阅导学案,充分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导学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上课时,重点讲解。一课讲完,还有相应的“导学案”的总结反思和训练,此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和网络化,达到强化知识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进“导学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讲解、评价等过程中,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因此,在“导学案”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能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教学生、学生训练学生”。通过学生的教和练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这样就真正达到了“以教促学,以教提能”的目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及时记录,并根据学生的课堂总评定期表扬,建立“导学案”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发现问题,一定及时改正,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完善导学案的各种教学模式,达到创新。比如,就化学导学案的课型,我就进行了学生自主预习课、学生展示课、教师拓展提升课和巩固训练课四种课型的实验,针对不同情况的课堂设置不同课型;“导学案”内容也由最初简单原始的“填空式 ”变为形式和内容更加统一的新模式。同时,在学案的引领下加强学生自主独立学、小组研学的效果,通过学生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对知识的深化拓展以及对相应知识巩固强化等多个环节,评价机制也在固定的基础上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其对优化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新型模式,“导学案”也许还存在着不足,但只要秉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完善,“导学案”模式必将为传统的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