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晨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高校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慕课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国内高校教育改革与探索的重要课题方向,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课程教学的传统形式,被誉为数字时代教育改革最大的教学模式革新。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现行教学模式较难适应现阶段教学新形势,高校音乐教学亟待改革。因此,面对这场席卷而来的慕课教育风暴,应当重视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推进慕课音乐教学建设与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精进,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慕课教学模式的浪潮,慕课教学以其开放性、精品化及碎片化的教育特征,正在我国高校教学工作中如火如荼的开展。与此同时,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技术可行性。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社会背景下,慕课教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将课程教育与信息科技进行深度融合,为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比如,当前慕课教学模式已经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与支持,并广泛应用在高校教学各项工作中,大多数高校都能够自主打造慕课音乐教学系统。[1]其次,经济条件可行性。相对于其他音乐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在资金投入与教学环境营造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经济优势。无论是从技术成本还是经济成本,大多数高校都能够在自身经济条件与现有技术力量的可接受范围下开展慕课音乐教学,只需接入慕课音乐教学平台系统,就可实现跨距离、跨时间维度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且后期维护成本较小。此外,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这些物质保障能够促进慕课教学模式更顺利的展开。由此可见,慕课音乐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经济普适性。最后,教学理念可行性。现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成为了高校教育课堂的主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已被颠覆,慕课教学模式正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出的,无论是从慕课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慕课教学环节的展开,慕课音乐教学模式都注重给予学生教学主体位置的肯定,在于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自由学生环境。
(一)慕课的技术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化教育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在高校音乐课程的技巧展示教学中,过往音乐教学技术逐渐出现了滞后性与落后性的特性特征,特别是对于现代以“成长在互联网世界”为标签的00后高校学生而言,如果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运用传统网络教学技术进行音乐教学,而不进行教学技术更新,就很难满足学生对高水平音乐教学课堂的现实需求,不仅会使音乐教学中涉及到的音乐展示、技巧介绍等教学活动显得单一与老化,也很难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与掌握音乐作品的深度内涵与演奏技巧。相对于前些年流行的网络课程,慕课以其独特的技术性受到了广大音乐教师的青睐,成为了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的常见课。在信息技术日益精进的大背景下,慕课融合了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通过一定网络技术手段,将音乐技巧内容进行精简展示与有效拓展,将课程教学分为模块教学,将讲授式教学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进而帮助学生更易接受音乐教学,实现大范围大规模的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模式。[2]比如说,在音乐技巧展示的教学环节,慕课教学模式通过提供数字化的具有欣赏意义的教学内容,能够将音乐技巧转化为一种小而精的集中展示模式,进而使得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精细化与系统化,而不再是一种强授的表达。再如说,教师也可以利用慕课平台上自带的评验系统,对学生音乐学习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便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
(二)慕课的精品化音乐课程资源。在传统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不发达,高校音乐教学资源来源渠道相对狭窄,且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音乐教学资源往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滞后性,难以满足音乐教师对精品化音乐课程资源的现实需求,进而致使高校音乐教学资源出现供给不对称、质量整体较差等情况,阻滞高校音乐教学水平提升。而慕课教学模式的出现,恰好可以解决音乐教学资源的不足及供需不对称的问题,其背后的精品化音乐教学课程能够为高校音乐教学作出合理辅助与有效补充,成为现代高校音乐教学的强大资源后盾。一方面,慕课教学平台上的音乐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具有雄厚知识生产能力的知名高校,这些优质的音乐学习资源都经过系统设计与严格筛选才允许呈现,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音乐教学资源的精品性、逻辑性以及系统性,音乐教学教师可以准确选取慕课里精品化的音乐选课内容与音频制作内容,辅助音乐教学活动开展。另一方面,慕课也在最大限度地推进教育机会公平,脱离了知识付费的窠臼。慕课本着知识免费共享性与开放性理念实现了高校优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等教育资源的在线化,其平台下音乐教学资源打破了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时空限制围墙,学生与教师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个人电脑,就可以免费享受到五彩缤纷的优质音乐精品课程。在现如今知识付费的大背景下,“慕课”式的知识共享受到了高校音乐教师的追捧与应用。
(三)慕课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国大多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仍旧延续着传统教育模式,即音乐教师在讲台上的“一人独角戏”,师生之间相对缺乏双向互动。这种千篇一律的音乐教学模式会直接导致高校音乐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也很难有效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而慕课教学所体现出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刚好能够弥补传统音乐教学这一方面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高校音乐教学的私人定制。从本质上来分析,慕课是现代网络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产物,其不仅实现了教育与网络的跨界发展,而且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大革新。[3]慕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以优质教学资源为载体,以双向交流评价为方式,极大地体现出人本主义课程教学理念,其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无疑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在“慕课”教育模式下,系统会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进行精准推送专业教学课程,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与需求自由地进行选课,而不再是漫无目的或者任务形式上的机械学习,从而使得学生回归求知爱真的学习初心,构建个人个性化的知识学习框架。由此可见,慕课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对自身学习的温故知新,也是一种查漏补缺新的学习模式。除此之外,慕课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以双向交流、合作学习以及互动教学为显著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其过程穿插了师生互动环节、师生互评环节等教学活动,最大限度满足了师生交流需求,使得高校音乐教学活动更加透明化,能够帮助音乐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交流、讨论点评与问题研讨,大大提高了高校音乐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加慕课教学模式的价值认可。在以慕课为背景的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音乐教师仍旧沿用着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尚未完全认识到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价值,缺乏应用慕课教学模式的主动意识与价值认可。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与意识上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顺利展开,对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为了做好慕课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上的应用实践,应当引导高校音乐教师树立现代化的新型教学理念,良性颠覆对慕课教学模式的错误认知,为慕课教学模式的普及应用奠定思想基础。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应当摈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以填鸭式教学、讲授式教学等传统教学观念,勇于接受并应用可行性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思想层面上对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敞开大门。比如说,高校音乐教师应当理性地看待慕课教学模式,既要抛弃慕课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师地位挑战、加重教学任务等错误看法,减少抵触与畏惧心理;也要客观看到慕课教学模式的作用与优势,避免出现慕课教学模式的依赖行为,正确与理智地应用慕课教学模式。[4]另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也应当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慕课教学工作中。比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与慕课课程特色,热心引导并帮助学生正确挑选慕课课程,促进学生在课下能够进行自主化的慕课学习。
(二)建立专有的管理机制,推进慕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发展。任何教学模式的普及与发展都需要教育生态环境的支持与保障,而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也同样需要。因此,为了推进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应当建立完善的慕课音乐教学管理机制,为音乐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一方面,政府应当牵头制定关于慕课平台建设的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秩序与平台管理秩序,为慕课音乐教学模式提供外部生态环境支撑。比如说,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推进音乐慕课平台课程建设,督促慕课联盟平台制定相关制度,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机制,引导并优化慕课音乐教学中教学资源、教学形式等各项工作。再如说,高校及其它慕课教学平台建设主体,应当注重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完善,强化慕课音乐教学资源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改善慕课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高校内部也应当针对于慕课教学模式,建立关于慕课音乐教学的特色管理机制,促进慕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发展。比如说,完善慕课音乐教学的指导体系,强化高校慕课音乐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加强音乐慕课平台的建设、使用以及管理,对慕课音乐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建设,推动慕课音乐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系统的建设,以此满足慕课音乐教学的现实需求,确保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在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数字时代,慕课教学模式是教育与互联网结合的创新模式,也是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应当抓住慕课教育的发展契机,乘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东风,广泛应用与实践发展慕课教学模式,促进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