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菁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根据《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统计,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申请专利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38万件。但是我国在农村清洁能源等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质量和数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其一从以技术领域分列的已公布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中国在能源,环境技术,生物材料分析,生物工艺学等领域的数据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其次有关我国农村清洁能源专利的申请主体一半以上来自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企业及个人的申请数量较少。总之,我国总体申请量多,但各清洁能源专利领域发展不平衡;农村清洁能源专利申请主体单一分散,非常不利于技术研发和合作。为了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的蓬勃与健康发展,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促进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全面有效的农村清洁能源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发展起步比发达国家晚,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其一,法律依据不足。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现有政策为农村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政策措施在实际过程中难以实施。其二,体制不顺且监管主体治理结构不健全。全国的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工作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统一审核专利申请,依法授权专利权。而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法处理。其三,激励方式规范性不足。我国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行业采取的是激励型监管方式,主要包括行政补贴和优惠措施等。但是金融扶持等激励方式并没有具体详细地规定。这使得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行业激励型监管方式面临着规范依据不完善、难以确定执行有效性等难题。
健全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制度法律规范。健全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制度法律规范。一方面,对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相关政策进行制定并完善。统一规划我国的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合理分布发展,并且与当地的基础设施相适应。另一方面,对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生态化重构。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和坚持国际公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技术专利的立法机制,深入推进专利法的生态化和农村清洁能源技术绿色专利的创新化。
扩大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法保护主体范围。应扩大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法保护主体范围。应该在县一级设置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当发生影响不大且急需处理的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侵权案件时,县一级管理专利的部门能有权力处理此类案件,以便执法部门各司其职,快速有效地处理侵权案件,及时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其次,有必要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降低维权成本。例如,增加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周,加大对专利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减低维权成本。
建立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经济激励制度。应建立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的经济激励制度。首先,减免专利申请和维持费用,对发明创造人进行奖励。通过减少或免除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申请和维护成本、物质奖励发明创造人和使用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标志等各方面激励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其次,鼓励政府采购和居民绿色消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产业政策,从税收、金融、财政等领域大力支持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产业,大力鼓励政府采购和居民消费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产品,为实施使用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和传播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
健全科学的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执法监督制度。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执法监督制度,以保障发明创造人的合法权利。首先,建立高效的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执法保护体系。专利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方面的法律规定了政府、企业和检察机构的职责,为确保相关法律及政策的落实,必须依法建立高效的执法保护体系。其次,依法监督管理相关司法活动。促进农村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一环,但研发成本高,风险不确定。授权农村清洁能源绿色专利技术和产品后,为避免可能对大气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建立实施前的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绿色专利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实施后的追踪监测机制。
注释
[1]刘雪凤,郑友德,蔡祖国.我国新能源技术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0):13-20.
[2]曹新明,曹晓慧.监管即服务:知识产权市场监管新理念[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3(02):103-1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三条、第四条
[4]李薇薇,郑友德.绿色专利申请快速审查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价与完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03):49-56.
[5]张金艳.论我国绿色专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4(04):29-31.
[6]刘雪凤,谌青青.我国绿色专利法律调控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