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江红
(湘潭大学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合浦郡郡治是合浦还是徐闻,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合浦,一说是徐闻。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徐闻书写在最前,但并未说明是其郡治。《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合浦郡武帝置。雒阳南九千一百九十一里。五城,合浦,徐闻,高凉,临允,朱崖。”又《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显然合浦郡治合浦。那么徐闻一说从何而来?
徐闻作为合浦郡治在是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迁治徐闻县,至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合浦郡治又由徐闻迁回合浦县。这前后仅8年多时间,此后再无合浦郡迁治徐闻记载。出现这一说法原因可能是一些学者从《汉书·地理志》看到关于郁林郡的记载有“县十二:布山、安广、阿林、广郁……”而刚好其郡治就为布山县。就一概而论,并没有对其他郡县考证便下了定义。另有《后汉书·郡国志》第十九郡国一开篇即说:“《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显然,是受《后汉书·郡国志》影响,错认为在《汉书·地理志》也应如此。但《汉书·地理志》从头到尾没说过“郡下首县为郡治”,其郡下首县许多都不是当时的郡所治地,如果有也应纯属巧合。
关于合浦郡治在合浦县,除《后汉书·郡国志》的明确记载外,再有《汉书地理志汇释》之“合浦郡”条目下引用清末史学家王先谦的补注:“《温水注》,合浦郡治合浦县,武帝平越所置,见《武纪》《南粤传》《续志》,后汉治同。”也就是说,合浦郡自汉武帝平南越所置后,即将其郡治所设在合浦县,《武纪》《南粤传》也是如此记载。在《续汉书·郡国志》中,后汉时期合浦郡治跟前汉时期相同,一直设在合浦县。
交州,最早出自《禹贡》扬州之域,自汉朝以来其变化非常复杂。《汉书·地理志》对其名称变化并无详细记载,一直记载为交州,并没有提到交趾刺史部,至于何时改名为交州更是没有记载。根据史料记载,建武十八年交趾就已改名为交州,但在《后汉书》纪传里在建武以后还有出现交州刺史这一名称。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对交州记载最详细的应为《晋书·地理志》,其他史书记载比较简略,且《晋书》距离《汉书》《后汉书》时间最近,较为可信。以下皆引用于《晋书》。
《晋书·地理志》记载:“武帝元鼎六年,讨平吕嘉,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七郡,盖秦时三郡之地。元丰中,又置儋耳、珠崖二郡,置交趾刺史督之……顺帝永和六年,交趾太守周敞求立为州,朝议不许,即拜敞为交州刺史。桓帝分立高兴郡,灵帝改曰高凉。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共表立为州乃拜津为交州牧。十五年,移居番禺,诏以边州使持节,郡给鼓吹,以重城镇,加以九锡六佾之舞。吴黄武五年,割南海、苍梧、郁林、高粱四郡立广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
从《晋书·地理志》可知交趾刺史部改名交州是在建安八年。《交广记》记载:“汉武帝元鼎中,拓土境,北朔方,南置交阯刺史。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阯太守士燮表 :“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两者对比发现士燮上表请求改交阯刺史为交州牧的具体时间,一为建安八年,一为建安二年,二者不同,应有一误。《宋书·州郡志》云:“汉献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相互参证,可知建安八年改交阯刺史部为交州的可能性要更大。
综上,可知交趾改为交州出现在建安八年,班固出生于建武八年,并于建初七年完成《汉书》,显然在时间上不对。班固断然不会凭空捏造一个交州出来。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是岁,罢州牧置刺史。”可知建武十八年前就已有交州,建武十八年后为刺史。班固《汉书》记载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因此班固这样记载也在常理之中。至于建安八年交趾复改名为交州 ,《晋书·地理志》记载了大量东汉时期的历史,且时间也较近,较为可信,《交广记》《宋书·州郡志》也可相互佐证。其中变迁就不在此详述。
《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都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历史资料,对其内容的考辨意义重大,这有助于今后对汉代区域地理的研究,增强其准确度。因此,在学会运用史料的同时,我们也应当重视对史料的考证辨析。